吊足胃口

吊足胃口其實就是設置懸念,在人們急於想知道結果的心態下,獲知的結果卻與期望中不相符合,便會產生更多的出人意料,這種出人意料中就富含幽默。

據說早年著名漫畫家豐子愷成名後,國內各大報刊紛紛刊載他的作品,報道他的事跡,有一家報社卻反其道而行之,刊登了一幅題名《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漫畫作品,一時全國嘩然,紛紛指責該家報社。不久,這家報紙上又登出了一則啟事,說豐子愷先生畫藝高超,隻需三畫兩畫,不待臉部畫成,就已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了,豈不是“不要臉”嗎?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吊足胃口的幽默術,是幽默技巧中最常用的一種。這種幽默一般是先把自己的思路引入對方思維的軌道,然後,來個急轉彎,把對方置入困惑的境地,即讓對方“迷了你的道”,再用關鍵性話語一語道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就是相聲中所說的“抖包袱”,它的幽默效果能讓聽眾在出乎意料之後,捧腹大笑。

在日常生活中,你肯定會經常遇到這種情形,隻要充分調動起你的思維,就既能讓你的聰明才智得到發揮,又能讓你的實際目的達到,這才是最重要的。幽默的最高境界即在於此。想一想幽默大師馬三立先生的相聲段子,《祖傳秘方》《逗你玩》等,無不是最經典“包袱”。

《祖傳秘方》這個段子的內容是說,有一個大胖子,有皮膚病,在街上碰到一個賣祖傳秘方的高人,聲稱專治皮膚瘙癢,絕對有效。於是這位買了一包回去,打開紙包,裏麵還有一個紙包,掀開裏麵的紙包,發現又有一個紙包。如此這般打開了十多層,最後終於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麵寫了兩個字“撓撓”。

而《逗你玩》這個段子實在是太經典了!我們將這最精華的一小段截取在下麵,請讀者自己欣賞。

母親:“寶寶,媽媽忙去了,咱外邊晾著衣服呢。你看著別讓人偷了去,有事就叫我。”

寶寶:“嗯。”

來了一小偷,對孩子說:“幾歲啦?”

寶寶:“5歲。”

小偷:“你叫什麽名字啊。”

寶寶:“我叫小虎。”

小偷:“你認識我嗎?”

寶寶:“不認識。”

小偷:“咱們倆一起玩吧,我姓逗,叫逗你玩,你叫我,叫我。”

寶寶:“逗你玩。”

小偷:“好,太好啦。”

小偷拿走了衣服,小寶大聲地叫:“媽媽,他拿咱家褂子啦。”

母親:“誰啊?”

寶寶:“逗你玩。”

母親:“好好看著。”

小偷又拿走了褲子,小寶大聲地叫:“媽媽,他拿咱家褲子啦。”

母親:“誰啊?”

寶寶:“逗你玩。”

母親:“這孩子。一會兒我揍你,好好看著別叫啦。”

小偷再拿走了被單子,小寶大聲地叫:“媽媽,他拿咱家被單子啦。”

母親:“誰啊?”

寶寶:“逗你玩。”

母親:“這孩子。再不老實,我揍你。”

小偷走了,母親出來了:“咱們的衣服呢?”

寶寶:“拿走啦!”

母親:“誰啊?”

寶寶:“逗你玩!”

這則幽默也許大家都已經聽過。因為經典,所以流傳非常廣泛。編者之所以在此引用這則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幽默,實在是這則幽默太具有分析與學習的價值了。馬先生的相聲一波三折,層層推進,一步一步把聽眾的思維推向迷惑不解的境地,在把聽眾的胃口吊得足夠“饞”時,才不慌不忙地抖出自己的包袱,亮明自己的真實態度。使用巧設懸念吊人胃口的幽默術,具有雷霆萬鈞的巨大力量。你想一想,要是這段相聲隻是一條一條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沒有預先造勢,能收到那麽好的說服效果嗎?肯定不能。預先的吊胃口、設懸念,其實就像將水用攔河壩攔起來,讓水位升高、升高、再升高,直至一個理想的位置,再由自己打開閘門,形成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衝擊力。

最後編者想提醒讀者的是,在運用“吊足胃口”的幽默技巧時,必須要注意兩點。首先,不要故弄玄虛,讓人不著邊際。任何幽默都要求自然得體、順理成章。如果做得很明顯,就不但不能讓人產生幽默,反而會覺得無聊乃至反感。其次,要做好充分的鋪墊,最好能在聽眾的急切要求下再將“謎底”泄露出來,做到天衣無縫,不要急於求成,讓聽眾對結果產生錯誤的預料。最後,把結果越是平淡地說出來,越有幽默效果,這樣可以使聽眾有個緩衝時間來領略其中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