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己解決與同伴的糾紛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小矛盾、小衝突,而這也是大人最為頭疼的一個問題!一方麵是因為家長怕孩子因為爭吵最後大打出手,傷害到孩子自己或對方;另一方麵大人會覺得這是孩子在給自己惹麻煩;更重要的是,如果大人參與到孩子的矛盾、衝突中,可能會因此傷了兩家大人的和氣。所以,家長往往以訓斥或打孩子的方法而製止孩子之間的爭吵。

其實,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有衝突、爭吵是普遍而自然的現象。現在的孩子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個性倔強,是每個家庭中的“特殊人物”,所以容易形成不合群、隻顧自己、獨占一切的壞習慣。他們在一起玩耍時,爭吵是難免的,從孩子心理上講,他們往往以自己為中心,不了解別人的心理和要求,不容易接納同伴的意見,常常是通過爭吵的形式來爭辯說理,來了解對方的想法。另一方麵,孩子通過爭吵來激發自己表達內心世界的語言,從爭吵中學習說話,學會忍讓、寬容、接納別人。孩子一般不會像大人一樣因利益衝突而記恨對方,他們爭吵以後會馬上和好,往往大人氣還沒消,孩子又到一起玩了。

因此,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糾紛。對於孩子來說,解決衝突的過程,正是他們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

當孩子和他的同伴爭吵或者向家長訴說自己與同伴之間的矛盾時,家長應鼓勵孩子去麵對它,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它,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動輒由家長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有些時候,家長的參與反而會使矛盾激化!

一個春和日麗的早晨,曉南的媽媽在樓上做家務,她10歲的兒子曉南在小區裏和小夥伴們玩。

曉南的媽媽收拾了一會兒屋子,就推開窗戶想看看孩子在外玩耍的情況。不料,她正好看見兒子正在和一個個頭高一點的孩子在吵架,而且越吵越凶,聲音很高。

曉南的媽媽急忙跑下樓探看究竟。到跟前一看,才弄清楚孩子們爭吵的“導火索”是“四驅車”比賽。曉南認為是自己的車子先到達終點的,可是,那個高點的男孩卻說是他的“四驅車”先到達終點的,並嘲笑曉南的“四驅車”是“破玩意”。更可氣的是,其他的小孩子偏偏也說是那個高個子男孩贏了。

曉南正在勢單力孤之際,看見媽媽來了,漲得通紅的小臉一下子變得慘白,委屈的淚水忍不住掉了下來,繼而“哇哇”地哭了起來。

看到這種情形,曉南的媽媽有些生氣了,真想訓斥那個不講理的孩子一頓,替兒子出出氣。但她忍了忍,轉念一想,自己一個大人摻和孩子們吵架有點不好。

於是她強壓怒火,拉著兒子說:“南南,走,咱們回家去,不和他玩了!”

但曉南人小骨頭硬,站著沒動,偏偏不回家,非要人家“服輸”不可。

媽媽勸曉南:“輸了就輸了,改天媽媽給你買個好點的再跟他比賽。”可曉南仍然不幹。無奈之下,曉南的媽媽隻好說:“那好吧!那你自己想辦法解決吧,我回去了!但是不許哭,男子漢哭算什麽出息!”說完,曉南的媽媽頭也不回地上樓了。

當她回到樓上重新推開窗戶時,發現曉南與那個男孩又重新玩起了“四驅賽車”!

曉南的媽媽看著看著,不禁笑了:“哎,我怎麽能跟孩子一個樣呢?”

像曉南這樣的情況,在孩子的生活中經常出現。家長們應該明白,孩子們考慮問題的方式是不同於成年人的,一些在大人看起來很嚴重的事情,如因為爭吵而打架,在孩子看來,也許並沒有什麽大不了。但如果用大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就可能會使問題複雜化、嚴重化!因此,家長發現孩子爭吵時,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把大人之間的矛盾帶到孩子中間去。

有時候,原本不過是孩子們一時之氣引起的糾紛,經過雙方家長煞有介事的一折騰,反而升級為大人們之間的衝突。當孩子們和好之時,雙方家長卻還在互相怨恨。所以,明智的家長一般不會介入孩子之間的糾紛和衝突,他們會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責任,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留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想辦法,按照他們自己特有的方式解決衝突和糾紛。

其實,孩子自己解決衝突和糾紛,正是自我鍛煉的絕佳機會。孩子們正是通過辯解、說理和爭吵,了解自己和他人,學會進攻與忍讓、鬥爭與妥協的藝術,學會如何去麵對勝利與失敗。在解決與夥伴之間的衝突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獨立思考,使自己的交際能力不斷提升。同時,在解決糾紛的過程中,孩子慢慢地了解“自我”與“他人”的關係,知道蠻橫、不講理、任性和霸道,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而且,孩子還可從中學會與人相處、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

每個孩子說到底都屬於社會,總有一天他會走向複雜的社會,到那時人際間的各種衝突遠比現在小夥伴之間的糾紛要複雜得多。父母不可能永遠充當孩子的“保護傘”。

因此,父母應拒絕替孩子“善後”,要及早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自己擔當,靠自己的智慧去解決與同伴之間的衝突和糾紛,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