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懂得寬容孩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家長,我們教育孩子,不要盯住孩子的過錯不放,而要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包容孩子,進而正確地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能夠很快改正。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少犯錯,少犯大錯,少犯一些低級的、本不應該犯的錯,不犯同樣的錯,不在同一塊石頭上摔兩跤。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寬容與理解往往比一味的批評、處罰更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可以說,家長的寬容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路明燈,能引導他們走出陰霾,走向光明。

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時說過:“是父親那崇高的寬容態度挽救了我。”他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感慨呢?

原來,甘地出生在一個小藩王國的宰相之家。從小就愛撒嬌,性格也不開朗。他對父母十分順從,對周圍的事物也特別敏感,自尊心很強,一旦被人奚落,馬上就會哭鼻子。在學校一挨老師批評,就難過得受不了。

少年時期,由於好奇,他染上了煙癮,後來發展到偷兄長和家臣的錢買煙抽,而且越陷越深。漸漸地,他覺察到自己偷別人的錢,背著父母抽煙的行為太可恥了,一想起來,就覺得無臉見人,內心十分痛苦,甚至還想過自殺。當他終於忍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時,便把自己的整個墮落過程寫在了筆記本上,鼓足了勇氣,交給了父親,渴望得到父親的嚴厲批評、懲罰,以減輕內心的痛苦。

父親看後,非常生氣,心情十分沉痛。但是父親深愛孩子,沒有責備他,隻是傷心地流下了眼淚,久久地凝視著兒子。甘地看到父親痛心的樣子,受到極大的刺激,更加悔恨、內疚、自責,深感對不起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從此,他痛下決心,徹底改正了錯誤,走上了正路。從那以後,甘地在行為上很少出現過失。事隔多年,每當甘地回顧那段經曆,總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說:“父親用他慈愛的眼淚,洗淨我汙濁的心靈,用愛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淚勝過千言萬語的訓誡,更加堅定我改過向善的決心。雖然當時我準備接受任何嚴厲的處罰,如果父親真的責備我,可能會引起我的反感,而無益我德性的進展。”

甘地的事例說明了家長對孩子的寬容能產生巨大的能量。一般情況下,如果寬容運用得當,以情感激勵孩子比動之以武力更有效。因為這其中包含了家長對孩子的信任和對孩子認識錯誤態度的肯定。家長在對孩子的品德教育中,尤其是孩子有了過失而又主動認識錯誤的時候,應當以寬容的態度給孩子以心靈撫慰,進而強化孩子改正錯誤的勇氣。而粗暴的打罵未必能夠使孩子吸取教訓。

一個孩子在他的日記裏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

今天我放學回家,接到媽媽的電話,媽媽要加班,要很晚才回來。我很高興,因為我可以去網吧玩遊戲了。

在網吧打了兩個小時的遊戲,回到家後,沒想到媽媽已經回來了,我當時害怕得不得了,心都要從肚子裏跳出來了。媽媽很嚴肅地問我:“這麽晚了你去幹什麽了?”

我很怕媽媽懲罰我,便騙媽媽:“我去樓下小強家和他一起做實驗了。”

媽媽摸了摸我的頭,沒有再問什麽,就讓我去做作業了。後來,在媽媽與爸爸和談話中我才知道,媽媽知道我去了網吧,因為網吧裏有好多人吸煙,我身上有很重的煙味。我還聽到媽媽說:“我知道小峰是個好孩子,他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

從那一刻起,我覺得媽媽很偉大,我一定不會辜負媽媽的希望,我會努力做一個好孩子的。

寬容並不意味著放縱,也不是無原則的偏袒和遷就,而是要家長把握孩子的心理,把握孩子成長的規律,不要盲目地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批評和懲罰,而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孩子。很多事實都證明,隻要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寬容比懲罰更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其實,家長不僅要在教育孩子時表現出寬容,給孩子做好表率,還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強化自己的行為,如對待家人的一些小毛病不要不依不饒、吵鬧不休,對待別人的過錯,不要斤斤計較,老擔心自己吃虧。這樣,孩子自然能在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成為一個寬容、有度量的人。

一般來說,家長要想以自己的“寬容”影響孩子的品質,就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對於孩子的過錯,要寬容,不要責難

家長不要老盯著孩子的過失不放,家長的眼睛裏有時要能夠“摻點沙子”。對於孩子的過錯,不要指責,不要責難,不要諷刺,不要挖苦,不要埋怨,不要威脅,不要懲罰。指責、責難、諷刺、挖苦、埋怨、威脅、懲罰這些做法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使事情更糟糕,它往往會培植孩子怨恨的情緒,激起孩子的反抗行為,有的孩子因此受到恐嚇,會嚴重憂鬱。

2.寬容不等於放任,對於孩子的過錯,家長的教育是少不了的

很多時候,孩子不小心犯了錯誤,家長知道後,因沒能控製住自己失望、不滿的情緒,對孩子惡語相向、拳腳相加。這種做法非但不能讓孩子真正改正錯誤,還可能讓孩子因此自暴自棄,走上不歸路。當然,也不能縱容孩子的過錯,對孩子的錯誤不聞不問,這種做法同樣會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等到雙方的情緒都穩定以後,對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曉之以理,讓孩子認識並改正自己的錯誤,特別是要與孩子一起分析這次行為是不是真的有錯,要達成共識,因為不少孩子感到委屈的是,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有錯。

要與孩子一起心平氣和地分析產生這次過錯的原因,以避免孩子再次重蹈覆轍,犯同樣的錯誤;要與孩子一起分析其錯誤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對他人的傷害,對自己的傷害,特別要分析對孩子自己產生的不良影響。

3.讓孩子承擔一定的責任,付出一些代價

家長對孩子的寬容歸寬容,對自覺性不高的孩子,如果他們犯了錯還是應該適當地讓他們付出一些代價,這是有必要的,但要講究方法,要適度,以不傷害孩子為前提。

從長遠看,還應該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約束與激勵。

4.當孩子犯了錯以後,家長可以教孩子如何去做

當孩子犯了錯以後,家長可以對孩子這樣說:

“孩子,爸爸媽媽建議你今後這樣做好不好?”

“孩子,我要是你的話,我將這樣做,你看行不行?”

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犯了錯時,家長對孩子批評不能隻是一味指責,而應該是建設性地批評,指出孩子在當時的情況下應該做什麽和不應該做什麽。這種建設性的批評是有益的,它不涉及孩子的人格,隻是指出如何解決當時的困境,就事論事,沒有人身攻擊。這能讓孩子很好地接受教訓,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作為家長,我們寬容孩子的目的是為了愛,為了讓孩子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家長對孩子的寬容比枯燥地說教有效得多。孩子能從家長的寬容中體味到豁達,體味到寬容的可貴,從而不苛責別人,更不斤斤計較。這對孩子的一生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