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見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悅悅今年4歲,我發現她有這種傾向,就是比較喜歡跟在別的孩子後麵,不管比她大還是比她小的孩子,別的孩子說什麽,她就說什麽,別的孩子跑動,她就緊跟其後,甚至別的孩子摔一跤,她也往地上一跪,嘴裏還嘟囔說:‘我也摔啦’,看著又好氣又好笑。我想請問專家,孩子的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麽,我們應該怎樣引導?”

專家認為,像悅悅這樣的行為是典型的缺乏自主性的表現。孩子之所以遇事沒有主見,人雲亦雲,跟家長平日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總是自己幫孩子拿主意,自己說了算,不準孩子違背自己的意願,家長的這種做法導致孩子產生心理上的依賴,以為總有人在拿主意,自己隻需要跟著做就行了,久而久之,就成了別人的“跟屁蟲”和“應聲蟲”。再有,一些孩子出於“取悅”他人的心理,總是刻意去迎合他人,以此來獲得親近與讚美,這樣無原則地“聽話”導致孩子變得沒有主見。

人雲亦雲、沒有主見的人生是可悲的。一個缺乏主見的人就像牆頭草一樣,隨風搖擺,沒有固定的方向,這樣的人得不到很好的發展;一個沒有主見的人隻會任他人擺布,得不到他人真正意義上的欣賞與尊重,更有甚者,還可能被他人利用,成為無謂的犧牲品。因此,培養孩子的主見很重要。要把孩子培養成有主見、不隨波逐流的人,家長可以看看下麵的故事,興許你能從中受到一些啟發:

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是一個出生於平民的女子,她的成功得益於自己有主見的個性。

很小的時候,羅伯茨先生就諄諄告誡她千萬不要盲目迎合他人。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於父親培養起來的高度自信!

小時候,她幻想能有機會與同學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終於鼓起勇氣和充滿威嚴的父親說:“爸爸,他們都在玩,我也想去。”

羅伯茨臉色一沉,說:“你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決定你該怎麽辦,不要隨波逐流。”

接下來,羅伯茨口氣緩和地說:“一個人要有主見,有自己的判斷力,有自己的理想才行。如果凡事見別人做什麽你也去做,那將跟他們一樣沒有個性。隨波逐流隻能使個性的光輝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現在是你學習知識的大好時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樣,沉迷於遊樂,那樣一定會一事無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斷力。”

父親的話讓小瑪格麗特非常震撼,從此她變得有主見多了。

瑪格麗特所在的學校經常請人來校演講,每次演講結束,她總是第一個站起來大膽提問。不管她的問題是比較幼稚,還是比較尖銳,她總是充滿好奇地脫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則往往怯生生地不敢開口,她們隻能麵麵相覷或抬眼望著天花板。

這樣的家庭教育培養了瑪格麗特的高度的自信,成就了她精彩的人生。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說:“中國的教育製度把孩子訓練得十分馴服,從小灌輸要聽大人的話的思想,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像愛因斯坦自稱的‘離經叛道’,這種教育方式隻能培養出守業型人才,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

在此,家長可借鑒羅伯茨的育子方法,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鼓勵孩子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見。具體做法如下:

1.給孩子自由,讓他們盡早離開家長的懷抱

每個孩子都喜歡生活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裏,但長期這樣將會毀了孩子的一生。如果家長不能給孩子鍛煉的空間,孩子就難以養成自立的品格,遇事時沒有主見也就很自然了。

有一位善良的媽媽,疼愛孩子到了極限,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這位媽媽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校門口幾十米遠的地方,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再看著他安全地走進教室,才肯放心地回頭……

難以想象,一個離不開媽媽嗬護的孩子,如何才能培養出獨立、自主的意識呢?當然,這樣的孩子更談不上遇事會有自己的主見。

2.給孩子表達意願的機會

很多家長習慣於事事為孩子做出決定,而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不遵從,家長就大加指責,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種教育方式封閉了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長要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意願,如此才能讓孩子自主思想、自立做事。

3.讓孩子自己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一般表現在他的選擇上,但家長由於怕孩子自己選擇錯了,總是不敢把選擇的權力交給孩子。這樣孩子就永遠學不會選擇,永遠沒有自主性。

謝軍是享譽世界的國際象棋大師,獲得過多項世界冠軍:她之所以有今天,與父母給她獨立自主的機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1982年,謝軍12歲,小學快畢業時,是升重點中學還是學棋,兩條路任她選擇。謝軍和她的一家人,似乎都處在十字路口上,需要決定前進的方向。謝軍在小學6年中,7個學期被評為三好生。學校當然要保送她上重點中學。這樣品學兼優的孩子,誰見誰要。國際象棋的黑白格同樣牽引著謝軍和她的一家人。真是舉棋不定。是走媽媽的路,將來進高等學府,還是當運動員呢?誰也拿不定主意。還是媽媽做主,她叫來了女兒,用商量的語氣說:“謝軍,抬起頭來,看著媽媽的眼睛。你很喜歡下棋,是不是?”這是母親對女兒選擇道路的提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女兒將來命運的提問。家庭是民主的,對孩子采取了審慎的商量的辦法,充分尊重女兒的意見和選擇。謝軍目光堅毅、嚴肅地看著媽媽的眼睛,堅定地說出7個字:“我還是喜歡學棋。”母親得到女兒的回音後,她同意謝軍的選擇,同時又極其嚴肅地對女兒說:“好,記住,下棋這條路是你自己選擇的。既然你做出了這個重要的選擇,今後你就應該負起一個棋手應有的責任。”一個12歲的女孩能懂得和理解這段話嗎?也許思維發達和超前的謝軍,聽懂了媽媽的話,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應該說,母親和女兒的這段對話,謝軍會受益一輩子。假如當初沒有這段話,或者是父母包辦決定女兒的前程,就不會有今天的謝軍,中國也就沒有今天的國際象棋“女皇”了。

家長對孩子自主選擇的尊重,可以隨時隨地體現在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

(1)吃的自主。在不影響孩子飲食均衡的情況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麽。例如飯後吃水果時,家長不必強迫孩子今天吃蘋果,明天吃香蕉,而讓孩子自己挑選。

(2)穿的自主。家長帶孩子外出玩耍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麽衣服,切忌隨自己喜好而不顧孩子的感受。

(3)玩的自主。不少孩子在玩遊戲時,並不想讓成人教給他們遊戲規則,更願意自己決定遊戲的方式,並體驗其中的樂趣。家長可讓孩子自己選擇玩具和玩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極大滿足孩子的自主意識,幫助他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4.用啟發式的話語代替命令

很多家長在要求孩子做事時,往往喜歡使用命令句式,如“就這樣做吧”、“你該去幹……了”。這種語氣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話是說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強迫做事,即使做了,心裏可能也不高興。

家長不妨將命令式語氣改為啟發式語氣,如“這件事怎樣做更好呢?”、“你是否該去幹……了?”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引發孩子獨立思考,按自己的意誌主動處理好事情。

5.耐心傾聽孩子講話

耐心傾聽孩子講的每一句話,鼓勵並引導孩子自由地表達思想,既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能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麵加以注意:

(1)靜聽孩子的“嘮叨”。很多孩子大都喜歡嘮嘮叨叨地講他見到的一些人或事,家長千萬不要嫌孩子囉唆和麻煩,因為這種“嘮叨”恰好是孩子自主意識的最早的體現,他是試圖向成人表達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因此,家長不僅要靜聽孩子的“嘮叨”,還要鼓勵孩子多“嘮叨”。

(2)勿搶孩子的“話頭”。不少家長在聽孩子講話時,有時會覺得孩子的語句、用詞不夠成熟,喜歡搶過孩子的“話頭”來說,這樣做無疑是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機會,同時也會讓孩子對以後的表達失去信心。

因此,在孩子想說話的時候,即使他詞不達意,家長也應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把意思表達出來,而不能搶做孩子的“代言人”。

(3)留意孩子的“報告”。家長可隨時隨地提醒孩子注意觀察事物,給他們探索的機會,觀察之後,還應問一問他看見了些什麽,學會了些什麽。當孩子向家長作“報告”時,家長要留意傾聽並適時點撥,這樣會令孩子受到鼓舞。

(4)聆聽孩子的“辯解”。當孩子為自己所做的事與家長爭辯時,家長千萬不能斥責孩子的“頂嘴”,要給孩子充分的辯解機會;當孩子與他人爭吵時,家長也不需要立即去調解糾紛,可以在旁聆聽和觀察,看他說話是否合理,是否有條理。這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處。

6.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成熟的人能夠客觀地判斷人物和事物的是與非。而控製能力差的孩子往往會看別人怎樣做,自己就跟著別人學,難免會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要通過成人對孩子行為、言語的客觀評價,逐步使孩子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與非,從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7.讓孩子學會說“不”

一位媽媽曾寫下了下麵一段話:

慢慢地,我意識到,兒子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了。於是,找了一個合適的時間,我開始與孩子聊天。

“如果你吃飽了,媽媽還讓你吃飯,你會怎麽做?”我問孩子。

“我告訴媽媽我已經吃飽了,不吃了。”孩子說。

“如果你正在寫作業,媽媽過來和你聊天,你會怎麽做?”

“我會告訴媽媽我正在寫作業,請不要打擾我。”孩子認真地說。

“兒子,今天你的回答都很對,都很精彩。你要記住,不要盲目地相信大人,有自己的想法就要大膽地說出來,大人們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不喜歡你,相反,我們會認為你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孩子。”

後來的很多事情都證明,我鼓勵孩子學會說“不”是正確的。

從此以後,孩子變得不再盲從。

人生之最大悲哀,莫過於遵循別人的意願去行事,讓別人替自己選擇。生命當自主,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不會享受到創造之果的甘甜。自主是創新的激素、催化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敢於對別人不合理的要求說“不”。讓孩子從小學會有自己的主見,不人雲亦雲,將會使孩子充滿自信,充滿創造性,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