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曾經有一個教育學家做了一項調查,把10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是學習成績不太好,但不依賴父母,比較獨立自主的孩子;一組是學習成績優秀,但嬌生慣養,獨立性較差的孩子。20年後,這些孩子大多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成立家庭。此時,教育學家對他們又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那些成績優秀但獨立性較差的孩子有2/3工作成績平平,沒有得到重用;家庭生活也處理得一團糟。而那些學習成績一般,但獨立性較強的孩子則事業發展順利,家庭生活美好。這就是獨立性對孩子成才的重大意義。

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家長應從小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一個具備獨立做事能力的孩子,他們才能變得日漸強大起來,反之,孩子如果凡事都依賴別人,缺乏獨立能力,是永遠不可能有所發展的。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兒童能夠自己想到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想。”一句話,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自立的機會。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包辦的現象比比皆是:

現象一:

建霖今年已經是小學4年級的學生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他的獨立能力太差了,至今他仍然不會自己整理書包,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業,他把作業本一扔,就跑到客廳看電視去了,剩下的後勤工作,就都丟給家裏的“阿姨”去做了。於是,小到裝文具、削鉛筆、裝筆芯,大到第二天上什麽課,需要準備哪些書等一係列的工作,都是“阿姨”一一包辦的。至今,曉宇還是連自己的課外書具體放在哪個位置都不知道。

現象二:

劉蓧今年是一名大學二年級的女生。從小到大,她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自己的衣服從來不洗。每周回家一趟,她都把自己的髒衣服帶回家給她的媽媽洗。而每過一個月,劉蓧的媽媽就會從家裏過來給她家的“美美”換被套,然後把髒被套帶回家洗!照媽媽的話說,她家的“蓧蓧”從小就聰明,就是體質太弱了,幹不了活!

生活中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這些家長“愛之深,護之切”,孩子是他們的心頭肉,他們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受罪,哪怕受一點兒委屈都會心疼不已。因此,甘心情願地為孩子包辦一切……家長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很不恰當的,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做法不是在保護孩子,而是害孩子。

與中國家長不同的是,美國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獨立能力的培養。

有一位中國學者曾去美國訪問,深切感受到美國父母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

一天,他的鄰居過來興奮地告訴他,她2歲的兒子卡瑞會用剪刀,還會抹膠水了。這位學者過去一看,發現床單被剪了好幾個洞,膠水也被抹得到處都是,但是這位母親並沒有心疼,也沒有因此責怪孩子,而是稱讚孩子敢於獨立嚐試的勇氣,然後再告訴孩子怎樣合理地使用剪刀和膠水。

在美國,2歲的小孩已經會自己洗澡了,母親幫他把熱水兌好,把衣服脫掉,孩子會自己爬到澡盆裏,玩了一會兒,就自己往身上抹肥皂,問他用不用幫忙,他會認真地搖搖頭,說“不用”。抹完肥皂,又用毛巾擦,最後用水衝幹淨,爬出澡盆。

一個隻有2歲的孩子竟然如此熟練而迅速地洗完澡,是由於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雖然孩子現在還弱小,但是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獨立地在社會上闖**、生活,所以獨立性這種將來的立身之本需要從小培養。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懷也是無微不至的,這可以從他們為孩子設計的各種精巧的玩具中體現出來,但他們絕不代替孩子做他們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通常美國孩子大約1歲半就自己吃飯,一把專用的高背靠椅,一個大餐巾,孩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吃少了就說明孩子不餓,大人不用再管,更不用追著喂。

中國父母總是用對孩子100分的愛,來證明自己是多麽的稱職。而正是這種愛,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

有人認為美國的父母很自私。他們會自己去看電影,而把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丟給保姆;自己睡著二人世界的房間,而把孩子獨自一人留在自己的小睡房……美國人是不是不愛孩子?

其實並非如此,隻是美國的父母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罷了。他們在孩子剛剛出生時,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與父母分床、分室而居,有的家庭在嬰兒房裏安裝了監視器,孩子的一舉一動父母可以看到,父母如果在廚房,帶著便捷的監視器仍然能看到孩子,因此孩子是不會出現意外的,況且嬰兒房的設施很健全,此時,孩子的獨立性已經開始了,而這些是父母為沒有選擇能力的孩子做的最初決定。

在美國,十幾歲的孩子獨立承擔成人所做的一些事情是常有的事,他們可以獨立開車,獨立做裁判,獨立做一些事情賺錢,這些都是父母從小培養他們獨立性的體現。可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可忽視。

當然,再有特色的教育也是有利有弊的,如果把別人有益於孩子健康發展的東西拿來,再結合我們的文化來應用,相信會有更出色的效果。

中國專家曾做過一項課題,在經父母同意之後,到家裏對孩子和父母的交往活動進行錄像觀察:

其中,專家帶去一套拚圖玩具,要求孩子用所給的圖形拚出他們要求的圖案。這個任務對孩子來說,有一定難度。不同家長的表現也有很大差異。

有的家長在旁邊觀看,要求孩子獨立完成,隻有在孩子實在有困難的時候;才給予引導性的幫助;而有的家長在實驗員給出任務之後,就在旁邊提醒,當孩子一遇到困難,馬上就代替孩子拚,以至於有的孩子幹脆自己不動腦筋,完全讓父母替自己拚。

研究結果表明,這些一遇到困難就讓家長代替自己解決的孩子其獨立性與自覺性比那些在家長的要求下獨立完成任務的孩子要稍遜一籌,此外,這些缺乏獨立操作精神的孩子比較容易產生自卑感和自我懷疑,並喪失自我探索的進取精神,做事很被動。因此,家長應從小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下麵是專家的一些建議:

1.尊重並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一歲的孩子就有了獨立意識的萌芽,他們什麽都要來一個“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飯,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僅要獨立穿脫衣服、洗臉洗手,而且還要自己洗手絹、洗襪子、自己修理或者製作一些玩具,甚至還想自己上街買東西,自己洗碗。對於孩子正在增長的獨立意識,家長一定要予以重視,並支持、鼓勵他們:“你隻要好好學,一定能做好!”千萬不能潑冷水“你還小,幹不了!”

2.為孩子獨立性的發展提供條件和機會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必須放開孩子的手腳,放手讓他們去做那些應該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沒關係。有些家長總怕孩子做不好,習慣於包辦代替,習慣於指手畫腳,總以擔憂的目光注視和提醒孩子,或者幹脆替孩子掃除障礙,鋪平道路。這種態度和做法,有意無意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阻礙了他們獨立性的發展。

3.教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知識和技能

孩子不僅要有獨立意識,而且還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即不僅願意自己做事,而且還會自己做事。例如,怎樣穿脫衣服、洗臉洗手,怎樣摘菜、洗菜,怎樣掃地、擦桌子,這些教育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進行。獨立性還表現在孩子學習、交往等各個方麵。家長要教孩子自己完成遊戲和學習任務,自己去和同伴交往,當孩子和同伴發生糾紛時,教他們用各種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決矛盾。

4.讓孩子自己決策

自己決策是獨立性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己決策的能力。孩子的事應該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決斷。玩具放在什麽地方?遊戲角怎樣布置?和誰玩?玩什麽?這些孩子的事,家長不要來決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動腦筋,想辦法,做出決策。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引導孩子決斷,但不要幹涉,更不要包辦、代孩子決策。

5.讓孩子在時間上獨立

對於孩子來說,最難的就是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因此,若能讓孩子自己形成一定的時間觀念,學會自己安排時間,合理作息,就能很好地促進他們獨立能力的形成。

有一位聰明的家長,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孩子有時玩,有時去看自己喜歡的書,有時畫畫,當然,很多時候是忙來忙去,什麽事情都沒有幹出來。但是,慢慢地,這個孩子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做計劃!這比家長要求他一定要在某個時間段做什麽事情有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