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

孩子如果過於自我,難免會落入“以自我為中心”的陷阱裏,變得任性、刁蠻,甚至冷酷無情!

“以自我為中心”是孩子對自己過於重視的表現,他們自以為自己是主導者、控製者,誰都必須聽自己的,如果有誰不順從自己的意願,就覺得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犯,變得鬱鬱寡歡。為了保住“中心”這一位置,許多孩子不惜用哭鬧、糾纏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不但會影響孩子與人的正常交往,還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其今後的發展很不利!作為家長,既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也要防止孩子變得過於自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要把握好教育的“度”。

對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家長需要學習並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在確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做以下努力:

1.讓孩子學會分享

要改變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家長應該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家長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擔共享,並使其懂得應該經常關心他人,而不能放任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同時應幫助孩子建立群體思想,這樣可以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逐漸減少。

2.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觀察孩子時,不能隻看孩子是否精神飽滿、是否能融入社會,一定要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來觀察。如有可能,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動,如捐款、幫助鄰居倒垃圾等,從中了解孩子是否具有社會意識。

3.千萬不要以孩子為“中心”

家裏人不要整天圍繞著孩子轉,也不要萬事都順從孩子的心意,當孩子習慣了以“我”為中心的性格,那麽他是不知道該如何去關心別人的。

4.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

有時候,孩子無理取鬧僅僅是想要父母多陪陪他,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可以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足夠的愛、關注。當然,在關注孩子的同時,家長還應該讓孩子認識到,父母因為愛他,所以關注他,但他並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其他人的需求也同樣需要得到尊重。當孩子逐漸形成這一意識以後,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就能慢慢得以克服。

5.製訂規矩,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家長可以製訂一些規矩,並耐心、詳細地向孩子講解這些規矩,讓孩子在遵守這些規矩的過程中明白,他是家庭與社會的一員,遵守一定的規矩是必須的。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不管孩子如何哭鬧,一旦規矩設立,家長就一定要堅持原則,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應堅決拒絕。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無論如何,他必須遵守這些規矩。如果家長輕易地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將規矩拋到一邊,那麽,這些規矩就會形同虛設,同時家長的威信也會在孩子的眼裏大打折扣。

6.教孩子運用“角色互換”,弱化“以自我中心”心理

“角色互換”就是轉換與他人的位置,實際體會別人的需求、感受與悲歡離愁。如孩子做了對不住別人的事,家長應要求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另一方是自己會是什麽感受,這樣就會使孩子為自己的行為不安、羞愧。“角色互換”能很好地起到弱化“以自我中心”的作用,幫助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轉為能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當他為別人著想的時候,你會感到很欣慰,並表揚他,告訴他:“你學會關心別人了,我感到很高興。”有時,還可適當的獎勵,久而久之,孩子的行為就會得到鞏固和發揚。

7.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如附近的露營、廣播體操、放露天電影等集體活動都應該讓孩子參加,以增長孩子的社會知識。當然,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難免會感到不如意,作為家長,不要想著讓孩子事事都不吃虧,其實讓孩子經受些挫折會更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生活中的挫折會讓孩子更加成熟與堅強,沒有經過挫折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孩子與人交往時出現問題,在與人交往中受了委屈倒未必是壞事,否則,隻能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對於孩子來說,多參加社會活動,可開闊眼界,意義重大。

8.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意見

家長要教育孩子虛心學習夥伴的長處,尊重別人的意見,珍惜與小夥伴之間的友誼,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可以製止他的某些“以自我中心”的行為。家長應幫助孩子從狹隘的圈子中跳出來,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理解他人,尊重、關心、幫助他人。

9.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人際關係

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長不要摻和進去,即使小朋友之間發生問題,也要叫他們自己去解決。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處理和夥伴之間的矛盾——哭是不能解決夥伴之間的問題的,隻有充分對話才能成為朋友;在與小朋友交往的社會生活中,孩子會逐步認識到,凡事都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樣,而是與自己“對立”存在的。在“對立”存在的認識過程中,孩子才能逐漸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