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

古時有一個國王,想考考他的大臣,就讓人打造了三個一模一樣的小金人,讓大臣分辨哪個最有價值。最後,一位老臣用一根稻草試出了三個小金人的價值,他把稻草依次插入三個小金人的耳朵:第一個小金人的稻草從另一邊耳朵裏出來,第二個小金人的稻草從嘴裏出來,隻有第三個小金人,稻草放進耳朵後,什麽響動也沒有,於是老臣認定第三個小金人最有價值。

同樣的三個小金人卻存在著不同的價值,第三個小金人之所以被認為最有價值,是因為其善於傾聽。其實,人也同樣,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會道的人。善於傾聽,消化在心,這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可是,在現如今的一些家庭中,有些家長並沒有認識到傾聽對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一旦有問題,家長總愛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輕則嗬斥重則打罵。孩子因失去說話的權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家長的重視,隻好將委屈和不滿埋藏在心裏,長此以往,做家長的就很難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會無所適從。另外,孩子的說話權得不到家長的尊重,家長不讓孩子把話說完,一方麵不利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麵也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家長產生對抗情緒,以致雙方互不信任,產生溝通困難,甚至還會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外國有句諺語:“用十秒鍾的時間講,用十分鍾的時間聽。”善於傾聽,是說話成功的一個要訣。據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些學者的研究,成年人在一天當中,有7%的時間用於交流思想,而在這7%的時間裏,有30%用於講,高達45%的時間用於聽。這說明,傾聽在人們的交往中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樣,對於家長而言,與其做一個能說會道的家長,不如做一個會傾聽孩子心聲的家長。

事實上,傾聽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是家長傾聽孩子說話,更要注意掌握好聽的方法:

第一,向孩子顯示你正在聽他講話。孩子向家長訴說時,家長的關注表示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和表示家長願意分享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當孩子開口向家長講話時,家長應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轉向孩子,與孩子保持目光接觸,並仔細地聽孩子說話。同時還要通過點頭或不時地“嗯……是的……”等來顯示家長在注意聽他說話。當然,家長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對孩子進行無端的批評和責罵。因為受委屈的人,很少去反省自己有什麽過錯,而被感動的人則更容易自省,並且因為感動增加內心的勇氣和自信,同時他的自製力也會增強。

第二,告訴孩子你所聽到的以及你的想法。孩子說話時,無論你有多忙,一定要用眼睛看著孩子,不要隨意插嘴,盡量表現出你聽得很有興趣。讓孩子發表他們的觀點,完整地聽他的講話,如果你在某一重要原則上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應告訴他你不讚同他的什麽觀點,並說出理由。在提出反對意見時不要過於武斷,不應否定一切。即使孩子是在信口胡說,也要控製你的情緒,不要妄下定論,直到完全理解清楚。

第三,讓孩子投入談話之中。交談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同時,最好是在一種讓孩子與大人一樣有同等機會參與的輕鬆氣氛中進行。談話應自由自在,任意發揮。不要有什麽儀式安排或預期達到什麽結果,嚐試著與孩子隨意交流觀點和看法。

第四,接受孩子的所有感受。孩子向家長訴說時,家長應安靜、專心地傾聽,但不給予評判。家長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行為表現,而隻是接受他的感受。例如,孩子告訴家長他對小夥伴有多生氣,這時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可以安慰一下孩子,但家長要教育孩子不可通過嘲弄或打人來表達他的生氣。

第五,別打斷孩子的話。我們時常能看見孩子剛剛要說話,媽媽就在一旁打斷孩子,自己說自己的。比如,孩子剛說一句“媽媽,在學校裏,我和小朋友一起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真有意思。”媽媽馬上打斷孩子說:“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了?媽媽也喜歡玩……”媽媽的打斷有可能讓孩子忘記自己剛才想說什麽了。

第六,在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讓孩子難堪。一些家長因為沒有注意自己的傾聽習慣,難免讓孩子尷尬、難堪。

有一次,月月從外麵跑進來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剛才去了文具店,看到一種神奇的組裝機器人。”

月月的媽媽馬上認為孩子想要買那個機器人,趕緊打斷孩子說:“媽媽沒有錢,你該知道吧。”結果,孩子不高興了,他撅起嘴巴氣憤地說:“我又沒有說我想買,你每次都沒聽完別人說什麽就發表意見,我討厭你!”

頓時,月月的媽媽也愣住了!

其實,即便孩子想買,家長也應該等孩子把話說完了,再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議,用自己的理由說服孩子,而不是武斷地掐斷孩子的幻想,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