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在有些家長眼裏,孩子終究是孩子,是永遠也長不大的“小不點”,孩子沒有發言權,隻有聽話的份兒。顯然,家長的這種意識是錯誤的。孩子盡管還小,但畢竟是獨立的個體了,有著自己的想法與行為方式,如果家長隻是一味地卡住孩子的喉嚨,消失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聲音,還有親密的親子關係。

彭月容為女兒玲玲製定了一套學習時間安排製度,女兒也同意了按規定玩遊戲、做作業的做法,到時間就休息、學習。

為此,彭月容終於鬆了口氣。突然有一天,彭月容出差提前回到家,發現玲玲又在房間裏聚精會神地玩玩具,而且沒有完成功課。

“玲玲!”彭月容大喊一聲,死死地盯住女兒。

女兒急忙把玩具藏了起來,試圖做出一個笑臉,然後故作鎮靜地說:“我做了一個小時的功課,剛剛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

“玲玲,你真讓我傷心,你怎麽會這樣對待媽媽,你懂不懂這樣做會對你有什麽樣的影響?你不必解釋了,聽我的。”看見女兒似乎要申辯,彭月容急急忙忙地止住了她,“我不想聽你的任何解釋,你讓我失望極了,你知不知道我這樣做全是為了你?”

“那你不要管我好了。”玲玲頂了一句。

“什麽?”媽媽的眼睛瞪了起來,聲音驟然升高。

此時,玲玲的眼睛裏開始出現恐怖的神情,她在尋找退路。“不管你!這是我的責任,我當然要管。你回房間去想一想,還有……”她忽然想起玲玲這個周末要同幾個好朋友到同學家過夜,“還有這個周末不能去琳琳家過夜了。”

“為什麽?”玲玲大叫,憤怒和絕望像洪水一樣扭曲了她的五官。“我要去,我就要去,你是一個壞媽媽。”

看著女兒那種狂怒的表情,彭月容也有些不安了。她知道女兒是多麽盼望著這個機會能與小夥伴一起過夜,但她的憤怒和自尊都阻止她收回這道“命令”。

“是你自己取消了這次機會的。”

“為什麽?這與玩有什麽關係呢?我就要去,看你怎麽樣!”女兒暴跳如雷,她此時困獸似的表情和姿態是彭月容最不願意看到的。

“你馬上停止,不然我要發火了!”

“你已經發火了,我就這樣,怎麽樣?”

啪啪,彭月容狠狠地在女兒背後拍了兩下。

“哇!”女兒哭著衝進自己房中,“哐啷”一聲將門關上。

隨著這兩下,彭月容的氣泄了,卻感到十分內疚,有一種被擊敗的感覺。

一直在旁注視的保姆說:“這幾天玲玲沒有貪玩,今天的確是先做了一些作業,才央求我讓她玩一會兒的,我覺得她是很看重你的規定的,你應該給她表達的機會。”

現實生活中,像彭月容這樣的母親並不少見,這實在是很不明智的做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家長,總是在孩子開口發言時,能將他當成一個大人看待,認真地聆聽他全部的講話。假若孩子的觀點對了,那就表揚他,假若孩子的話錯了,那就和顏悅色地為他分析錯了的原因。

這是一位小學一年級老師在某次全市教研會上的發言:

在上課過程中,我經常發現孩子喜歡小聲地在下麵講話,插嘴的現象也比較嚴重。當老師提出一個較感興趣的話題後,孩子們不等得到老師的允許,已經開始交頭接耳七嘴八舌地說起來,像炸開了鍋的豆子劈劈啪啪地說個不停。他們不管重複不重複別人的答案,更不顧老師要求舉手說話的規則。

“安靜!安靜!舉手說!”我的要求被孩子們的聲音給淹沒了,誰也沒有理會。“噪音,這是噪音!”以為這樣的提醒會管用,可是孩子們說得更高興了。“表揚麗麗,表揚果果。”可是沒有料到,隻有幾個孩子看著老師,更多的孩子並沒有停止說話的意思。“等會兒不講話的孩子可以做遊戲!”部分孩子的聲音小了,但還有幾個說得眉飛色舞的孩子很忘我地在討論。“批評民民,批評慧慧!”我很嚴厲地指著站起來講話的“大嗓門”的民民和慧慧。可是,效果依然不佳。

後來,我靜下心來想,其實,隻要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我們會發現,孩子有表達的欲望,七嘴八舌說話本身並沒有什麽錯,處理孩子七嘴八舌問題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老師們的觀念出了問題,方法欠妥當。在活動中每一個孩子都有表達、參與、交流的需要,他們需要釋放自己的感悟、發現、想象、思考等等。因此,遇到這樣七嘴八舌的情況,老師隻需要給予全體孩子幾分鍾自由表達、交流討論的時間,每一個孩子表達的需要都會得到滿足,而我們的老師這時候隻需要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就可以了。

是呀,愛孩子就應解放孩子、尊重孩子,而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便是家長尊重孩子的一種方法。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發言權效應。任何人,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如果他所在的組織給予他發言的機會,他自己便會產生被重視、被關注的心理,繼而,他將會表現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