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對孩子訓話意味著你要求他絕對服從,讓他像你一樣思考問題。和孩子朋友式地交談,意味著大家一起尋找方法解決問題,重新衡量自己的觀點,搞清楚究竟誰的更符合實際。”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管教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可以讓孩子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可孩子偏偏就是屢教不改,是孩子太頑固了還是家長自身的教育方式出問題了?

冠英13歲了,喜歡穿磨得破破爛爛的牛仔褲和花花綠綠的T恤。冠英的媽媽卻總也想不明白,為什麽女兒好好的衣服,新的衣服不穿,卻要穿成這樣。

這天,媽媽又看見女兒在屋外用砂輪打磨新牛仔褲的褲腳。

媽媽生氣地對女兒說:“我小時候哪有這麽好的衣服穿,有一件新衣服就愛惜得不得了,沒想到你現在卻這麽不知珍惜……真是個讓人心煩的孩子!”

媽媽的話女兒好像充耳不聞,繼續低頭打磨她的新牛仔褲。

媽媽生氣地問冠英:“你為什麽要把新牛仔褲弄成這個鬼樣子?”

沒想到,女兒竟然理直氣壯地說:“現在就流行穿舊的牛仔褲,新的穿著不時尚。”媽媽聽到這番話百思不得其解。

媽媽最終沒能說服女兒。每天早上,看著女兒的一身打扮:上身穿著爸爸的舊T恤,上麵染著不知是什麽顏色的花紋。而那條牛仔褲更是慘不忍睹,膝蓋土是兩個大洞,褲腳經過她的加工,多了一圈毛邊。

媽媽看不慣女兒的打扮,卻也管不了,對此束手無策。

故事中的媽媽居高臨下,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無數事實也表明,家長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隻有家長轉變態度,像對待朋友那樣去關愛子女,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知心姐姐盧勤說過:“蹲下身,和孩子平視,你會發現另一個世界。”我們知道,隻有兩頭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間的管道裏來回流動,如果一頭高,一頭低,水就隻能往一個方向流了。孩子與家長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家長與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如果想讓孩子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家長需要與孩子在心靈上平等交流,家長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考慮孩子的感受,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如果家長們蹲下來,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時再開口說話,孩子從和他平等的視線交流中看到家長眼中透露出來的愛意、真誠和平等,就會認真地聽家長說話。而不會由於不平等而讓他在與家長說話時心不在焉。一位從美國費城考察回來的專家,曾經這樣深有感觸地說過:“美國的家長不像中國的家長偏向吼罵的教育方式,他們責備孩子時,一定會蹲下來,讓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處在同一高度上,然後握住孩子的手,輕聲地和孩子說話。他們認為,在蹲下與孩子目光平行的時候,無形中,孩子便會乖乖聽話了。”

蹲下來,不隻是指在生理的高度上盡量地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指在心理上的高度要平等,是以平等的態度和眼光,用認真而親切的態度,把孩子看成一個需要尊重的獨立的人。因為隻有在心理上家長不再居高臨下,與孩子完全處於平等時,孩子才會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你。這就是孩子為什麽喜歡把心裏話對自己的朋友說,卻不願與家長說的原因。

一個小男孩不願進火車站候車廳,惹他媽媽生氣了,媽媽很嚴厲地訓斥他,他在一旁低頭不語。媽媽看孩子這樣更加來氣了,便大聲地對孩子說:“你抬起頭來,聽我說話!”孩子還是不理。

沒多一會兒,孩子的爸爸過來了。看到這樣的情景,爸爸蹲在孩子麵前,看著他的眼睛,低聲地對孩子說:“爸爸一直知道你是個聰明、懂事的好孩子,你告訴爸爸你想回老家和正正哥哥玩不?”“想!”小男孩很高興地回答。“回老家和哥哥玩,我們就要坐火車回去,那你說我們現在該怎麽辦?”小孩想了一會,說:“我們現在要去坐火車了。”“我們坐火車要先進站,要等火車開過來,那我們現在先去候車廳等,好嗎?”小孩很愉快地接受了,和爸爸媽媽手牽手進了火車站。

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父母二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收到了不同的效果。父親采取蹲下來的姿態,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覺得父親是理解他的,自然就收起了自己的敵對情緒,認真思考爸爸所說的話;而母親則采取居高臨下的訓斥方法,孩子看到母親氣勢洶洶的樣子,會感到壓抑和恐懼,有話也不敢說出來了。

所以,家長與孩子說話時不妨蹲下身子,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以一種孩子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平等地交流、溝通,這樣,不僅可以使家長更全麵地了解孩子,而且還可以有效地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