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男孩佳佳剛上一年級,課餘時間特別喜歡打乒乓球,對踢足球不感興趣,但他卻有個足球迷的父親。

父親看到佳佳經常去練習打乒乓球,就教訓他:“小球沒有出息,去練大球!”

佳佳不願意踢足球,父親就強迫兒子和他一起去足球場練球,弄得佳佳總是不開心。

“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但做家長的常常忘記這一點,他們不讓孩子去做選擇,又總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選擇。於是,孩子隻能按照家長的決定去做。那麽,這些決定越正確,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強烈。一方麵,孩子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多,能力也越來越強,但另一方麵,他的生命**卻會越來越低。他們感受到這一點,於是想對家長說“不”,但他們又一直被教育要“聽話”,所以連“不”也不能說了,隻好用被動的方式去叛逆。

這是因為孩子有了自主意識,就不再願意什麽事情都聽家長的,有了自己做決定的需求。如果孩子的這種需求長期不被滿足,自主意識就會被抑製,自信心會受打擊,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很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而這一點可能會深植於他的內心。長大以後,孩子可能會缺乏判斷力和選擇的能力,缺乏責任感,凡事依賴,缺乏主見。到那時家長再想訓練他讓他自己做主就很難了。

在一次家長會上,有位母親即興發言,談了自己與女兒之間的誤會以及自己的深刻體會:

女兒上二年級了,就不再像以前那樣聽我的話。有一段時間,我總是為她穿什麽衣服,看什麽書,學什麽特長而與她發生不快,這讓我感到傷心,也很迷惘。我認為好的、美的東西,她有時會認為是壞的、醜的;我要她這樣做,她偏要那樣做……為此,我也苦惱過、失望過、反思過。後來我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悟出了一點兒道理來,原來是孩子讓我長進了。

我開始願意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她不是我的附屬物,她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見是她逐漸成長的表現和標誌,應該給以尊重、理解和鼓勵。例如,孩子主張要穿什麽樣的衣服,這說明她已有自己的審美觀點和情趣,隻要不是太出格,就讓她去穿,我不宜用自己的標尺來控製和幹涉。

不可否認,如果孩子做什麽事、做出什麽決定,家長隻是無情地一概否定的話,必定會招來孩子的強烈反感。其實,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總會有自己的想法,並想將之付諸行動,即使他們的行為是笨拙的、錯誤的,但對孩子來說,那也是個全新的體驗,家長應該做的就是引導他們了解問題的所有答案,然後做出選擇,以及承擔選擇之後的結果。

2009年,已辭去穀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的李開複博士創立了旨在培育創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業的創業平台——創新工場。創業之初,李開複奔赴全國各地,四處招賢納才。最後,在三四十名得到麵試通知的大學生中,一些人的求職理由讓李開複感到非常驚訝。“我家長覺得我跟著李開複幹就對了!”、“我家長覺得我應該去家跨國公司工作。”、“我家長希望我待在上海。”“來應聘到底是你的決定還是你家長的決定?”聽完這些大學生的回答,李開複感覺很無奈,便跟他們說:“我來發一封E-mail跟你的家長溝通一下吧。”“對不起,我的家長不會用E-mail。”不會用E-mail的家長,居然告訴孩子應該去哪一個互聯網公司工作,這不是很可笑的事嗎?

在第二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李開複跟大家分享了他最近的一些經曆,並鄭重地告訴在座的家長,在嚴管和壓力下長大的孩子,雖然聽話,但最後可能會失去管理自己的能力,甚至沒法獨立。李開複建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要多信任、多放權,少嚴管、少施壓。在當今時代,家長可能不懂下一代,不清楚孩子自己希望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此外,如果家長幫孩子做了太多的決定,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反正有家長幫我做決定,這不是我的責任。當他有一天麵對獨立,他的路反而會走得非常艱難。

“我常常在大學演講時聽到學生舉手問,你總告訴我們要追隨我心,可我不知道我心是什麽。你總告訴我們要學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麽。”李開複認為,過於嚴格的管教,已經使得一些從小生長在被動環境裏的孩子,被培養成機器,他們聽不到自己的聲音,找不到自己的興趣,不知道自己將成為什麽樣的人。

李開複也承認,在實施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犯錯,都會有管得太多的時候,但關鍵是要讓孩子知道,最終的決定權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一個經常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恣肆的,盡管因為年輕,他會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終會和成就一起,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豐富多彩的,“最重要的是,這就是我自己的。”

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學校的辦學宗旨並不是“應試教育”,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獨創精神。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上課內容,學生完全憑自己的意願來學習。這也是學校尊重孩子的一種體現。盡管孩子年齡小,但也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孩子們的事應該由他們自己做出決定。用這種方法教育、培養孩子是十分可取的。我們中國的大多數家長所缺少的也許就是這種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