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威嚴但不要嚴厲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家長誤認為教育孩子必須嚴厲。好像家長的態度不嚴厲,措辭不強硬的話,孩子就不會聽一樣。久而久之,家長就形成這樣的措詞“你今天必須”、“你要”“你應該”、“你不許”等。這種做法,不僅束縛了孩子的“拳腳”,讓孩子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才能,還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軟柿子”。

心理學實踐證明,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大多是因為父母采取了“單向教育”的方式。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擁有著絕對的權威,遵從嚴厲的原則,認為如果態度太過溫和則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卻惡化了親子關係,還讓孩子喪失了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的健全發展。

很多事例表明,從嚴、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達不到父母教育的目的,而且會使孩子形成孤僻、膽怯、仇視、攻擊等心理問題,而這,往往會成為孩子日後不良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

一、嚴厲會讓孩子變得懦弱

自從小玉懂事起,她就不敢到集體場所玩耍,也不願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家中父母的好友來訪,她也躲開不肯相見,常常獨自與玩具做伴。

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小玉說什麽也不肯去,在去的路上常常大哭大鬧,到幼兒園後則一人躲在角落裏,不參加集體遊戲,生活也顯得被動。

上小學後,小玉與老師、同學接觸顯得緊張、不自然,甚至感到很別扭。她不敢和陌生人說話,不敢和別人目光對視,更不能在他人的注視下學習,甚至不敢獨自在公共廁所小便。

小玉的父母很著急,帶著她去找心理醫生,醫生詢問他們在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他們坦承從小就對小玉管教嚴格,他們奉行“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樹不修不成料,兒不打不成才”的教子原則。醫生聽後頻頻搖頭,指出小玉的病症就出在父母嚴厲的家教上。

小玉的膽小怕事,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社交恐懼症。究其根源,是父母對孩子宣泄不良情緒、粗暴幹涉孩子心靈自由發展的後果。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需要五大自由:看、聽、感受、幻想以及情緒的釋放,但許多父母總喜歡用自己的判斷去取代孩子的判斷,不給孩子們思考和決定的自由,也不允許孩子表達自然的情緒。被管得太多太嚴了,孩子的心理防禦係統開始啟動,他們覺得自己總是犯錯、不如別人,慢慢變得自卑、怯於嚐試,進而脫離社會生活,形成社交恐懼。

二、嚴厲會導致孩子出現強迫症

這天,某青少年研究會心理谘詢師接待了一位高中生的來訪,她訴苦道,自己洗一次手就要花兩個小時;拒絕吃被人摸過有“細菌”的東西;現今體重35公斤,可還嫌自己胖……谘詢師說,這是典型的強迫症狀。“父親對我的期望很高,他希望自己的女兒比任何人都強。”這位高中生說,從她小時候開始,父親對她的學習、生活都要求非常嚴格。有一次,她考了班裏第一名,但父親責怪她為什麽和第二名沒有拉開太大的距離。因為頂嘴,脾氣暴躁的父親動手打了她。在這樣的環境中,她逐漸地順從了父親的意思去努力學習,從達到父親期望的高度,同時,按照父親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實施了嚴格的家教,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這些孩子也對自己有著較高的要求。問題是,孩子一旦經曆了某些挫折,就容易出現無法接受事實的心態,從而逐漸出現了強迫思維等症狀。專家建議:在生活中,父母應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教育孩子要有戰勝自我的信心,而不要因為孩子們達不到父母的高要求總是打擊他們。

三、嚴厲會導致孩子產生厭世情緒

小柯的成績經常名列班級前茅,各種競賽也經常拿獎,可近半個月來,他舉止異常,上課心不在焉,說話時更是語無倫次。有一天,他竟然對老師說:“活著真沒意思。”老師家訪後發現,由於小柯父母家教太嚴,對孩子總是采取否定式的教育方式,小柯已經憋出病了。

小柯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違背了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導致了小柯對生活產生了失望,更對人生產生了厭惡,才終於有了“死”的念頭。由此來看,要使教育獲得成功,就要全麵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

我們中國的老傳統是喜歡老實的孩子。父母總希望孩子規規矩矩、百依百順,孩子稍一調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過死,限製過多,把孩子的創造性給扼殺了。其實調皮、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創造力發展的幼芽,隻要不出大格,不要限製太多。什麽都看著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諾諾,將來注定是個沒出息的孩子。

美國總統尼克鬆寫過一本書《領袖們》,在書中他是這樣記述的:中國的教育製度可以為群眾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因為中國的教育製度過分強調每個人要樣樣都好,樣樣搞統一,從小把他們訓練得十分馴服,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有愛因斯坦的“離經叛道”,這樣隻能培養出守業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熱愛創造型孩子,就不要對孩子求全責備,不要用傳統的觀點把孩子訓成“小老頭”。

所以,家長不要對孩子過度嚴厲,家長應在孩子麵前樹立威信,這才是管好孩子的絕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