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孩子非打即罵

教育專家認為:打罵教育是中國傳統專製家庭關係的殘餘,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嚴重摧殘。打罵教育,也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僅不會使孩子成才,而且還有可能釀成家庭悲劇。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愛護和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尊心,反對打罵孩子。他斷言:“打罵式的管教,其所養成的隻會是‘奴隸式’的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們的普遍願望。但是,由於他們教育“失重”、“失度”,有意或無意中采取了打罵的教育方式,結果事與願違,出現了不少觸目驚心的家庭悲劇。

據一項媒體所作的調查顯示,近2/3的孩子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在接受調查的498名大學生中,54%的人承認自己在中小學階段經曆過家長的體罰,體罰的形式以家長手打腳踹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帶、衣架等實施暴力的占1.6%。從體罰的種類看,辱罵占25.28%,罰跪占16.36%,罰站占13.38%,被家長逐出家門的占4.09%。

很多事例表明,從嚴、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達不到家長的教育目的,而且會使孩子形成各種心理問題,而這,往往會成為孩子日後不良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

張後華的父親十分厲害,經常對張後華非打即罵。這天,張後華土網吧耽誤了學習,他的父親氣不打一處來,上前扯住孩子,左臉一巴掌,右臉一巴掌,接著用腳狠踢,踢倒,孩子掙紮起來,又踢倒,如此反複多次。圍觀者甚多,都紛紛勸阻,可張父不但不聽,打得反而更起勁,還破口大罵起來:“你再去網吧我就打死你!”張後華這下子也火了,不顧一切地撿起路邊的磚頭向父親砸去……到了晚上,父親發現張後華沒有回家,緊接下來的幾天也沒有蹤影,這下子可把他急壞了,趕緊到處打聽孩子的下落。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家裏接到了派出所的電話,原來張後華因仇恨父親離家出走後,身無分文的他在饑寒交迫之下隻好偷盜,被街道巡邏的民警抓了個正著。這時,張父才後悔莫及。

由此可見,打罵隻會事與願違,孩子越打越不聽話,越打越強,說謊、外逃、打架等“意外”現象更是層出不窮。國外行為學專家研究發現: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雷霆,大聲訓斥,甚至打罵,這樣重複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度。心理學家指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采取打罵方式會給孩子造成諸多心理問題。

打罵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要遏止打罵孩子的現象,必須充分認識到打罵孩子的危害:

第一,會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孩子遭打的時候,沒有心裏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們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理,打的結果,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親情日益淡漠,隔閡越來越深,個別孩子甚至會產生報複心理。

第二,會造成悲觀厭世情緒。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別人包括家長的尊重,而別人的尊重、信任,會使孩子產生自信,這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經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害,產生自卑,極容易走上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之路。家長本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經常遭家長的打罵,孩子會感到人世間沒有溫暖,活著沒有意思,於是悲觀厭世。現實中,由於遭受家長打罵,出走者有之,自殺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難以言狀的。

第三,促使孩子陷入孤獨的深淵。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家長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於是這種孩子往往不願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同學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僻。

第四,導致孩子說謊。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違心地說謊,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說的謊,往往站不住腳,易被家長發現。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態度更加強硬。為了避免再被家長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

第五,造成孩子人格畸形。從心理學角度講,家長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強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性格怯懦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猥瑣、膽小怕事的性格等等,這樣的後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總之,打罵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中國老話,實際上是按家長的意誌來改變孩子的行為,會傷害孩子的身心。成功的家長是懂得拒絕打罵和暴力的家長,是能夠給孩子的成長創造快樂天空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