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老拿分數說事

中國可謂是考試的故鄉,僅是科舉考試,就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在傳統教育中,一試定乾坤,分數成了孩子的**。由於分數,孩子被人為地劃分為上、中、下幾等,由於分數,孩子被鎖定為聰明與愚蠢、有前途與沒出息幾類。然而,作為家長,應該清楚地意識到,教學的終端結果——分數是不能完全體現整個豐富多彩的教學流程的。以考試來評價孩子,僅僅是方法之一,單純地以考試分數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顯然是不科學的。更何況,傳統的考試方法單調,模式單一,測試手法雷同,試題答案唯一,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如此考試得出的分數,又怎麽可能衡量孩子的優劣呢?

家長如果老拿分數說事,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

隻看分數,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和學習焦慮感,從而導致厭學。分數絕不是學生的一切,某一次考試絕不代表孩子學習的全部。可惜父母們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急功近利,如此反而適得其反。父母過分看重分數,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重重的心理壓力,導致對學習的過度焦慮,這種焦慮就是對當前或潛在存在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的一種過度擔憂,嚴重時會令孩子對某些學科失去信心,導致厭學。

隻看分數,會極度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每逢考試結束,孩子帶著試卷回家,很多父母的第一句話總是:考了多少分?當獲知成績後,父母總是表現出不滿意的表情,“才98分呀,下次努力。”“這次考了100分,下次可要保持住嗬。”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從來就很高,對孩子的現狀從來就沒有滿足的時候。孩子在得到這樣的答複後會怎樣想呢?這樣孩子還有多少學習的積極性呢?

隻看分數,不利於孩子與同伴、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甚至出現人格缺陷。現在,很多人以分數來衡量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孩子,學習成績差,就是差孩子。作為父母,如果隻是看分數,可以發現考試分數低的孩子,往往是孤立的,朋友不多,喜歡的人不多,別人談笑風生,自己卻躲在角落;別人討論總是,這些孩子會故意岔開回避;看到老師,老遠就躲起來,要不就裝作沒看見,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不說話、內向、孤僻、偏激,甚至破罐子破摔。

“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考試分數是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某門課程進行一定階段上的檢查所做的成績評定。它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而不能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綜合素質,更不能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學生優劣。作為家長,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是關心孩子的具體表現,但應如何看待分數,卻是一個科學而又嚴肅的問題,反映著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態度、方法及其成敗。

第一,家長既要看孩子的絕對分數,又要看相對分數。這就是說,家長在看待孩子的分數時,既要看分數的多少,又要看所得分數與孩子自己比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與班內同學比是位於上等、中等還是下等。如果與自己比進步了,那麽家長就應賞識和鼓勵孩子,反之,就要幫孩子全麵分析退步的原:因。當與同學橫向比較時,要清楚自己孩子在班級中所處的位置,以便為孩子製定好下一步的學習計劃或方案。

第二,家長不要給孩子規定分數的硬性指標。如果家長給孩子規定考試分數的硬性指標,那麽就會壓抑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以至於產生厭學情緒和逆反心理,還很有可能導致孩子考試作弊、對家長說謊等不良行為的形成。

第三,衡量分數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而言,孩子所在年級越低,學習內容就相對簡單些,考試所得分數也就相對高些,而隨著年級的升高,科目的增多,內容的加深,考高分相對來說就不那麽容易了。另外隨堂測試和單元測試,得分可能高一些,而期中期末考試,得分就可能低一些;至於學年末及畢業考試等,要考高分就難得多了,而且分數往往還受題目的難易程度、覆蓋麵的大小、孩子身體狀況、考前複習準備以及心理狀態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因此,家長不要隻看分數的多少,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是。

第四,家長要正視孩子的成績,幫孩子對試卷做出科學、準確的分析。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一個學校隻有當它能看到少年孩子的優點比缺點、壞處多十倍、百倍的時候,它才能有強大的教育力量”,這對家庭教育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因此,明智的家長應正視孩子的考分,幫孩子科學、準確地分析試卷,總結經驗教訓,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並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製定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和提高措施。同時,還應看到成績以外的東西,也就是孩子其他方麵的優點和長處,從關愛出發,揚長避短,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讓孩子的個性及其特長得以充分發展。

實踐證明,應試教育下的高分低能,早已不受人們的歡迎。因此,家長們不要一看到孩子某次的分數不高就失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各有各的特長,他幹這行不行,幹另一行很可能就是高手。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孩子考試分數的高低,不足以代表其綜合素質的全麵發展,也不應將分數作為論成敗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