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

不少孩子厭學,是因為對所學的學科不感興趣。而沒有興趣,就很難讓孩子坐得牢“冷板凳”,因為學習本身是一件十分艱苦的差事,需要堅強的意誌作後盾,而孩子的自控能力往往又不強。試想,如果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時就會容易分散注意力,自然就不會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而如果孩子對一件事很感興趣,他就不會因為困難而退縮。

具體來說,興趣對學習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對未來活動的準備作用。例如,對於一名學生來說,對化學感興趣,就可能激勵他積累各種化學知識,研究各種化學現象,為將來研究和從事化學方麵的工作打基礎,做準備。

其次,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興趣是一種具有濃厚情感的誌趣活動,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獲得知識,並創造性地完成當前的活動。美國著名華人學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經深有感觸地說:“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心,這不能有任何強迫。”

最後,對活動的創造性態度的促進作用。興趣會促使人深入鑽研、創造性的工作和學習。就孩子來說,對一門課程感興趣,會促使他刻苦鑽研,並且進行創造性的思維,不僅會使他的學習成績大大提高,而且會大大地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在姚明小時候,姚明的父母並沒有刻意鼓勵他把籃球當作自己將來的事業,他們隻是讓姚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希望小姚明和普通的孩子一樣讀書、上大學、找工作,然後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姚明最終還是選擇了籃球,因為他發現自己真的非常熱愛籃球。

姚明的父母和他當年的老師、教練以及小夥伴都說,其實剛開始他並不喜歡籃球,對當年的他來說,籃球隻不過是一種遊戲。姚明的父親姚誌源說,小時候,姚明和其他男孩子一樣,喜歡槍,後來愛看書,尤其愛看地理方麵的書。有一段時間還對考古發生了興趣,再往後,喜歡做航模,他第一次在體工隊拿了工資,就去買了航模回來自己做,再後來就喜歡打遊戲機了。

在學習上,姚明的父母從來不逼迫姚明,而是以啟發施展為主,重視培養他的興趣。這種方式讓姚明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長大之後,每當有人問起他的童年,他都會說:“我是玩過來的,沒人逼迫我學習。”其實,他所謂的玩就是讀自己喜歡的書,研究所有自己好奇的東西。由於樂在其中,就好像在玩一樣。

總之,每個孩子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都是被興趣牽引著一步一步地實現的。作為家長,應當珍惜孩子求知的興趣,並積極地給予保護和鼓勵,從小引導孩子在自主求知中快樂學習。既要順其自然,正確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要循序漸進,正確引導,這樣,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使書桌變成孩子感興趣的地方。孩子學習做功課需要有一個好的環境,一張自己的書桌是必不可少的。把書桌變成孩子感興趣的地方,就會使孩子對經常在書桌上進行的學習活動感興趣。書桌要整潔,抽屜裏要備有做各門功課所需的工具,這樣當他需要時,立刻就能找到,不會因為缺少某件工具而中斷作業,心生煩躁。書桌美觀舒適,孩子一有時間就會坐到這裏開始他的學習活動。

第二,每次學習時間不宜過長。當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普遍過高,他們希望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隻要孩子端坐在書桌前,不管其效率如何,家長就感到欣慰,因而總是催促孩子“坐好——開始學習”。殊不知,這種做法很危險。無視孩子的心理特點,任意延長學習時間的做法會使孩子把學習和遊戲對立起來,厭惡學習,對學習沒有興趣,還會養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因此,家長切莫目光短淺,舍本逐末,不能忘記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頭等大事。

第三,鼓勵孩子獲得成功,提高子女的成功感。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滿足,並願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孩子一旦獲得成功,就感到滿足,並願意繼續學下去。因此,家長應該鼓勵、引導孩子,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每個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家長應該全麵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為他們去製定一些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可以使孩子覺得能夠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動力去做,就會獲得成功。當他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就會有興趣、有信心去實現下一個目標。

第四,讓孩子做老師,提供運用知識的機會。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學習,讓孩子做老師去教家長,試著交換一下教和被教的地位,孩子站在教方的立場,會提高其學習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