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學習

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願望,因此,幾乎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刻苦學習,將來能夠出人頭地,有一個好的工作,好的未來。但是,很大一部分家長自己卻很少學習。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隻有家長的內心是豐富的、積極的,才能培育出一個真正健康、快樂的孩子!

最近,一份由少年日報社與複旦大學新聞學院聯合開展的調查顯示:小學生每天讀報的占16%,每天讀雜誌的占10. 6%。在中學生中,這一比例更低,僅8. 8%的中學生每天讀報,6.2%的中學生每天讀雜誌。但看電視、上網顯然比課外閱讀來得有趣,超過20%的中小學生選擇每天看電視,9.1%的中學生每天上網。另外,一成多小學生父母“從不”與孩子一起學習,近一半小學生父母“偶爾”與孩子一起學習。27%的學生稱在家庭裏從沒接受到家長關於學習的指導。

日本早期教育學家根本進先生提出了“母子一同教育”法。所謂“母子一同教育”就是母親和孩子一同去做某件事,如母子一同看電視,母子一同繪畫等。根本進先生親任指導老師,舉辦畫展,他采取“發給母子同樣題材,讓他們各自作畫”的獨特指導方式。根本進先生發給母子同樣的畫,讓母子分別來畫,借以激發母親作畫的興趣。當母親聚精會神地畫畫時,孩子也會受母親感染,也會興致勃勃地畫起來。在孩子的心目中,母親無疑是最偉大的,如果母親熱衷於某件事,孩子也會對這件事感興趣。如果母親同孩子一同做某件事,孩子會備受鼓舞,興趣大增。

由此可見,要想孩子能夠刻苦學習,作為家長,必須自己先做出榜樣。隻要家長有積極向上、好學不倦的心態,在家長的影響下,必將培養出勤奮好學、充滿自信的孩子。這比單純地對孩子說教更有效。

那麽,家長應怎樣做到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呢?

第一,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兒童時期,孩子主要是通過模仿學習的,所以教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行動起來,在他麵前或是和他一起做點什麽。也就是說,你不要光指望給孩子下命令、發指示。比如在糾正孩子的時候,不要簡單地說,“不要老是東張西望,好好做你的功課。”你最好安靜地坐在孩子身邊,然後翻看他喜歡的書籍,把他帶入到學習的意境中。平時,也不要命令孩子“別總是想著玩,先做完作業再說。”其實,你可以關上電視,然後一起與孩子進行學習上的互動,如,考查他的記憶力,玩一些腦筋急轉彎等,在不知不覺中,調整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方麵的話題。家長放下架子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方麵的話題,不但可以培養孩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獲得成就感,得到知識給人帶來的快樂體驗。父母在必要的時候,不失時機地“裝裝傻”,給孩子當當“小老師”的機會,會促使孩子不滿足於“知其然”,還養成“知其所以然”的好學精神。這完全符合“教學相長”的教育精髓。

第三,家長應多跟孩子進行交流。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學習進步、生活快樂,那就和孩子一起交流、學習、談心,給孩子一片屬於自己的藍天。平時,家長可以每天抽一段時間與孩子談論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比如晚飯時間是每個人可以分享自己一天所得的愉快時刻。家長問的可以是一些開放式問題,如你今天最好的事情是什麽,而不要問那些可以用“是”、“不是”或點頭回答的問題。同時,讓孩子解釋他學過的東西,這能讓孩子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

第四,與孩子一起學習時,家長的態度必須認真,不能應付。說起陪孩子學習這個問題,許多家長深有感觸:如果家長心不在焉,孩子也會顯得沒有什麽興趣,而如果家長認真投入,孩子因為受到家長的感染,同樣也會認真學習。因此,要想讓孩子養成認真學習的習慣,如果隻是說“你要怎樣做”的大道理,還不如家長同孩子一起認真去做。

第五,不要打攪孩子。許多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很短,而且難以培養他們長時間注意某物,因為小孩根本就無法像成人一樣集中注意力。要幫助孩子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家長能做的主要事情之一就是:不要在孩子顯然醉心於學習的時候打攪他們,不要介入,以致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長怕孩子學習時間長了,身體吃不消,所以,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經常是左瞧瞧,右瞅瞅,並時不時來上一句:“要是累了就休息會兒。”自己以為這是對孩子的關心,其實,這是在打斷孩子的思路。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