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心地向孩子學習

常聽到家長這樣責罵不聽話的孩子:“大人這麽辛苦,從早忙到晚,你怎麽就看不到呢?還調皮貪玩,不努力學習。”言語中,明顯有這樣的潛台詞:孩子要學習大人的勤奮,少貪玩一點,成績就會更好一點。

家長講述自己的經曆,讓孩子學習大人身上的優點,這本是件正確的事。但問題在於,這樣的“榜樣教育”能否被孩子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如何,就很難界定和衡量了。相反,如果大人反過來向孩子學習,以孩子為榜樣,則教育效果不僅奇佳,而且能結出“雙贏”甚至“多贏”之果!

“向孩子學習”,家長最大的心理障礙是什麽?是失不起麵子,放不下架子。他們總認為,孩子向家長學習是天經地義的,而家長向孩子學習是有失尊嚴、有失威信的,是家長無知和淺薄的表現。這種理念導致的行動是,有的家長明明是自己錯了,也要堅持到底,寧願委屈孩子,也要維護自己的麵子和權威;有的家長甚至采取高壓政策壓抑孩子,在孩子麵前橫眉冷對,表現得神聖不可侵犯;有的甚至體罰和變相體罰,使孩子臣服於自己的權威。

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大大開闊了孩子的視野和知識源,使家長“知識傳授者”的傳統權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戰。家長再也不能長期將自己置身於施教者這個固定位置了,也不能把孩子隻看成是被動的受教育者了。

家長應有這樣的意識,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不總是一成不變的。當孩子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或出現錯誤時,家長通過教育讓孩子明白事理,改正錯誤和改進缺點,這時,家長是教育者,孩子是被教育者;而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點,自己卻不具備時,孩子就變成了教育者,家長應主動扮演被教育者的角色,虛心請教孩子,向孩子學習。特別是在知識爆炸、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更要提倡家長向孩子學習,而決不能做孩子的“獨裁者”。這就比如,同是跨過一條河,當年家長走的是公路橋,而今天孩子走的是立交橋,橋發生了變化,兩代人過橋的感覺也會有所不同。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自己過公路橋的感覺,但沒有理由說經過公路橋就一定比經過立交橋舒服。

《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先生寫過一篇題為《讚“回家問問孫子”》的評論:

近來常和老同誌們一起開會,討論問題時往往會涉及某些當今的新領域、新學科、新知識,什麽知識經濟啦、知識產權啦、信息高速公路啦、計算機的使用和管理啦等等。有時遇到難題,一些同誌便很自然地說“等我回家問問兒子”。或者“等我回家問問孫子”。

開始聽到這類話,覺得很不習慣:當了一輩子知識分子,甚至是有點名氣的知識分子,到頭來怎麽還要“回家問問孫子”?後來仔細想想,忽有感悟一這不是長幼失序,而是反映了我們正在經曆一種曆史性的變化。

“回家問問孫子”首先說明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正在一日千裏地發展,我們的知識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車輪。而兒孫輩這方麵的知識正在或者已經大大超過我們。回想一下,我們在小學、中學、大學時代學的那點科學技術知識,比起今天的青少年,真是幼稚、膚淺得多了。今天,許多家庭都出現這種情況:當爺爺、當父親的使用電腦遠不如還在小學讀書的娃娃熟練。這是社會的進步,不服氣還真不行。

“回家問問孫子”,還說明了社會觀念的變化。過去,老年人經常用這樣的話訓斥兒孫:“你懂得什麽?”“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現在很少聽見這類倚老賣老的話了,逐漸取代的是“不恥下問”。這是因為老年人已經承認自己的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落後於形勢,迫切要求迎頭趕上,不再以“下問”為丟麵子。這也是時代的進步。

其實,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回家問問孫子”也屬於正常現象。據說,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太快,法官審理案件時經常遇到自己不懂的專業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法官也往往隻好宣布暫時休庭,回去請教專家或問問孩子。

是啊,如果家長能平心靜氣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和令人欽佩的地方:

孩子天真無邪,敢講實話。而大人有時考慮“言多必失”,不想說實話;有時考慮“忠言逆耳”,不願說實話;有時考慮“語出傷人”,不敢說實話。

孩子善於自我激勵,總是發自內心地為任何一點微小的進步而歡呼雀躍,從而保持旺盛的進取精神。

孩子懂得擺脫煩惱,無論是一陣鈴聲、一張畫片、一顆糖果還是一下撫摸,都可以成為他逃離煩惱的快車。

孩子大度、忠誠,隻要你有一顆真摯的愛心,那些曾經有過的誤解、強迫、忽視甚至傷害,都會被孩子拋到九霄雲外,而依然全身心地投入你的懷抱。

孩子具有耐心和毅力,能夠不厭其煩地重複任何一項單調的事情,直到完全熟練地掌握。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中可以看到,能告訴你做人之道,向你傳授學問,幫你解決疑難問題的人,皆可稱之為師。所以,孩子,同樣也可以是家長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