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樹立理想

巴斯德曾經說過:“立誌、工作、成就是人生的三大要素。”人的一生主要依賴兩種姿勢:直立或躺下,由此派生出兩種姿態:行動或夢想,而立誌是事業的大門。所以我們說成功之路屬於有理想的人。隻有理想充實的人,才會找到自己人生的亮點;隻有理想充實的人,才會精神飽滿地去迎接挑戰;隻有理想充實的人,才會揚起生活的風帆,一路乘風破浪。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希望之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家長引導孩子樹立人生的理想與追求,有著重要而又特殊的意義。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從小就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

誠然,很多家長都明白理想對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往往不懂得如何指引孩子樹立理想。其中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第一,家長理想代替子女理想。目前四五十歲的家長,由於曆史的原因,在“文革”時期和“上山下鄉”浪潮中度過了青春年華,失去了讀大學的機會,現在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讓孩子來圓自己的夢。他們往往以自己的社會閱曆和生活經驗告誡孩子,要把握機會,考入一流大學,進入熱門專業,搶占“社會製高點”,贏在“起跑線”上。在獨生子女時代的今天,甚至幾代人的理想都加在了一個孩子身上。如:有的家長說,“我們家庭各種職業都有,就缺醫生,孩子,你將來做個醫生吧,我那時考進了醫學院卻因成分不好無法讀,你將來做了醫生,我們家裏看病就不愁了,而且醫生職業穩定,收入也不錯”。

第二,理想就是要找個好職業。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理想就是應找一個好工作,為找個好工作就必須進名牌大學,選一個好專業,將來可以賺大錢。為此,好多家長熱衷於社會上的一些職業測評,哪個崗位賺錢多就選哪個專業,把理想簡單看成是職業理想。其實,理想還有個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更重要的是有社會理想。這些理想,家長都忽略了。家長認為,要改變家長下崗、家庭經濟窘迫的現狀,唯一的出路就是讓孩子選一個好職業。

第三,脫離孩子現實的高期望。據上海市對1141戶家庭教育狀況調查顯示,家長對子女文化程度的期望,碩士占3.91%,博士占8.91%,大學占76.54%,中專、技校占8.54%。很顯然,家長的願望與社會的需求不相吻合,與孩子的現實也不相吻合。很多學生認為,造成他們學習壓力大和考試焦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家長的期望過高。

因此,家長在指引孩子樹立理想時,要實事求是,要以孩子的理想為理想,決不能搞“一言堂”。此外,家長還要引導孩子腳踏實地做出自己的努力。理想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生為之付出的努力。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好的計劃、措施如能堅持21天,就能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如能堅持72天,就能內化成為一個良好的品德。因此,家長應幫助孩子製訂長期目標:如高一孩子三年後的目標,十年後的目標;製訂短期目標:如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甚至每天的計劃,要把理想化成一個個容易實現的小計劃。這樣,孩子不會覺得理想那麽遙遠、那麽空,一個個小計劃實現起來不難,有了信心,就容易完成計劃,最終實現理想。對孩子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要予以鼓勵,“啊!離目標又近了一步,離理想又近了許多。”孩子在家長的激勵中會增強信心,磨煉意誌,覺得理想的實現並不是空洞遙遠的天方夜譚,隻要努力,一切都成為可能。同時,家長要督促檢查孩子的計劃是否完成,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反思、調整、修訂計劃,使計劃不是形式主義,家長與孩子還要一起經常性地問,目標有沒有完成,離目標還有多大距離,下一步該怎麽辦?再者,家長可以為孩子製訂一本反思記錄本,記載孩子每天取得的進步以及還需努力的方向。還可以堅持進行“清晨六問”與“靜夜六思”,天天反思自己的行為。這樣可以縮短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讓理想成為可能是完全做得到的。附:

清晨六問

1.我今天的目標是什麽?

2.我的核心大目標是什麽?

3.我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麽?

4.我今天準備學到哪些新東西?

5.我今天準備在哪些方麵進步了一點點?

6.我今天如何更快樂些?

靜夜六思

1.今天是否完成了小目標?

2.今天是否更接近了大目標?

3.我今天又學到了什麽?

4.我今天在哪些方麵進步一點點?

5.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6.我明天的目標是什麽?

理想不分大小,隻要對孩子的發展有利,對社會有利,家長就應該支持他。家庭是一個相互支持的係統,有家長的支持對孩子來說就是無窮的力量,實現理想就成為可能。反過來說,孩子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也就是實現了家長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