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給孩子講故事

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美麗的白雪公主,善良的雪孩子,機智的阿凡提,勇敢的孫悟空……正是這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陪伴著很多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故事之所以為孩子所喜愛,是因為它是一種文學藝術作品。它具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有生動的人物形象,有優美的藝術語言,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經常講故事給予孩子的好處很多。

英國廣播公司日前報道,英國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說,家長是否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經常給他們講故事,與孩子們日後的學習能力好壞有著直接的關係。這項由英國政府資助的研究調查了8000多名5歲兒童在打基礎階段的情況,以及在學校學習一年後老師對他們的能力的評價,並對他們的認知能力進行了測試。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如果能每天花些時間給孩子講故事,那麽這些孩子長大後行為出現問題的風險可能會降低。此外,如果家長能夠認識到在嬰幼兒時期開發智力的重要性,並每天在孩子身上投入一點時間,那麽孩子日後的認知和學習能力都會得到改善與提高。

日本最新一項研究也顯示:家長經常給孩子說故事,不僅能增進親子交流,還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大腦內側邊緣係統相當活躍,這個邊緣係統主要掌管人類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家長在說故事的同時,孩子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會跟著生成發展,同時,家長的陪伴對於兒童的情緒控管及腦部智商發育也有相當顯著的影響。

家長別以為講故事很容易,無非就是開口講嘛,有什麽難的?其實不然,給孩子講故事也是需要技巧的:

第一,要養成習慣。每天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場合,給孩子講故事。比如在每天臨睡前,為孩子講一些睡前故事。早上孩子醒來的時候,家長可以在**,給孩子講故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聽故事的習慣。一旦養成了習慣,就容易長期執行了。

第二,讓講故事的過程變得有趣。家長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不要隻是把這件事作為例行公務,語氣枯燥、幹巴巴地念課文。因為孩子雖然在聽故事,他同時也在學習,如果能夠同時調動他的各種學習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雙手、大腦等,就會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選擇故事書的時候,最好選擇那些圖文並茂的。在開始階段,以圖畫為主,色彩鮮豔,形式多樣,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同時,講述時不一定很快就進入故事情節,為了讓孩子感興趣、使他熟悉故事,媽媽可以先指著故事書上的各種小動物、各種物體、色彩,讓孩子尋找和辨認,等到孩子建立了興趣以後就可以講故事了。同樣的故事,可以換不同的人來講,比如媽媽、爸爸、爺爺、奶奶,他們在講述的時候,語氣、語調都不一樣,孩子會覺得非常有趣。有的故事書,文字過於書麵化。這時也不必拘泥於文字的限製,媽媽可以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和方式,讓孩子明白。過於深奧或者不適合孩子聽的情節,完全可以略去,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書本來講。

第三,善於設置懸念。瑞士教育家亞美路說過,教育最偉大的技巧是:有所啟發。為了讓孩子聽而有發,講故事中靈活運用懸念就十分重要。懸念就是掛念,它是孩子聽故事時持有的一種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關切的心態反映。有人說故事是人類靈感的橋梁,懸念就是靈感集成的火花。懸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關鍵處置疑,讓孩子按故事的脈絡去思考,探索餘韻。故事懸念通常有開篇懸念、情節懸念和結果懸念等,應視具體的故事內容和聽故事的對象擇用或兼用。懸念的設置和運用,需要家長講故事前認真鑽研故事,精心設計講法,懸念分布既可從故事內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為情感懸念、問題懸念、事件懸念等;也可從故事的結構上設置,如層次懸念、連鎖懸念等。當然,講故事設置的懸念,是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錯,增強故事的藝術感染力。不過,懸念設置頻率、深度要因孩子而異,不能因設懸念而讓孩子聽故事的興趣受損。一般情況下,講故事過程中設置的懸念,隨著故事的推進,都要揭破,不能懸而無限。

第四,讓孩子參與到講故事的過程中。每次講故事,都可以由孩子自己選擇想聽的故事。當孩子對於一個故事比較熟悉的時候,就可以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設計各種問題,鼓勵孩子回答和參與,甚至發揮孩子的創造力來改寫故事,比如問孩子,“這個故事叫什麽名字呢?”“後來怎麽樣了呢?你知道嗎?”“大灰狼在奶奶的屋子裏幹什麽呢?”“你要是小紅帽,會怎麽辦呢?”等等。

第五,誦讀也是比較好的方法。誦讀可豐富孩子的詞匯,積累知識,使孩子的語言表達更加準確、生動、規範。誦讀時,家長應用飽滿的感情,抑揚頓挫的語調吸引孩子。在講故事時可以提一些孩子感興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問題,也可以孩子提問,家長回答。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而且能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孩子閱讀活動的積極性。

愛孩子,就多給孩子講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