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合群

1歲以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可沒想到的是,到了兩歲,丁丁卻越來越沉靜,總是喜歡躲在爸媽和爺爺奶奶身邊,不願參加同齡小朋友的遊戲,對別人給他的新鮮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

很多孩子像丁丁一樣不合群,都是因為他們膽子小,而這往往是家長引導不善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家長總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等否定的話,這會使孩子從主動變為被動,從而更加依賴家長。有專家指出,一兩歲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重要時期,家長應該多鼓勵他們去嚐試,而不是禁止、阻撓。然而,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要亂跑,就會編一個被壞人帶走或被可怕動物吃掉的故事,結果令孩子睡覺總做噩夢,害怕外出,以致變得離群、孤單,對其心理發育造成不利影響。孩子不合群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家長長期嬌生慣養或放縱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歡獨來獨往,很少想到別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與人合作,因而也很難適應社會。不合群的孩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類表現為愛哭鬧、愛搗亂、愛逞能、愛惹是生非。

一般來說,不合群的孩子社會性發展差,群體性弱,長大以後,很難適應社會,更難以和他人友好相處、得到他人的諒解和友情。即使本人有一定的能力和遠大理想也很難成就一番事業。嚴重者則形成孤僻、怯懦、抑鬱等不良人格。大量調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識範圍、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麵均明顯優於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孩子。

因此,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那麽,從哪些方麵做起呢?以下的建議值得參考:

第一,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這主要表現在全家人和睦相處上,大人要關心小孩,子女要關心長輩,切忌以孩子為中心,處處圍著孩子轉,讓孩子淩駕於家長之上。同時,家長要尊重孩子,切忌隨意訓斥、打罵,要讓孩子在互敬互愛的家庭氣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第二,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家長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孩子與別人合作完成,或向家長求援完成,增加他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辦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辦了。

第三,強化接受邀請與邀請的行為。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歡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偶爾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即使是很勉強的,也要及時給予鼓勵。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由接受邀請變為主動要求參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動時,要給予強化。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轉化所邁出的重要一步。與此同時,多為孩子提供交往鍛煉的機會,鼓勵他歡迎主動上門來玩的小朋友,並為孩子們提供交往的環境、遊戲的場所和感興趣的玩具。家長一定要不厭其煩地、熱情地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接觸別的孩子。這種邀請別人的行為,一定要反複強化才會鞏固。

第四,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有人說,口語是社會生活的入場券,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說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形式是說,不會說,說不好,怎麽交際?會說,說得巧,答得妙,其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長可時常出些模棱兩可的辯論題與孩子辯辯;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確或片麵的觀點,讓孩子據理反駁;對孩子平時話語中的差錯,家長也可做必要的挑剔,幫助其認識改正。平時,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多參加演講賽,鼓勵孩子上課或開會時積極發言。

第五,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麵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參與才有競爭性。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利於培養興趣,也有利於提高交際能力。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合適的對手,往往就是友誼的夥伴。

第六,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外出旅遊、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性情,也可以培養興趣、開放胸襟。旅遊是一種開放性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交際需要**自己,需要主動和熱情,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不愛活動、自我封閉的人,怎麽會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呢?在旅遊中,有時要買車票、住旅館、進飯店、購門票,假如家長有意識地要孩子去做這些事,那麽,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了解新的交際內容,旅遊結束,見識廣了、談資多了,這又給孩子以後的交際增加了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