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過早學習英語

“學習英語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很重要。我每周送孩子去早教班一兩次,讓孩子從小感受英語氛圍。”一位才幾個月大的孩子的媽媽這樣說。

當下,不少家長把1歲都不到的寶寶送至全英語式的早教班,希望從小培養孩子的語感和聽力。更有一些媽媽在懷孕時,就通過胎教讓孩子學英語。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還沒送他們去培訓班學英語,會讓一些家長感到壓力很大,擔心將來自己的孩子英語比不上別人。

對此,美國梅爾·列文教授指出,過早地學習英語,隻會讓孩子混淆口音。在孩子第一語言基礎還不好的情況下,就盲目、隨意、過早地教孩子第二語言,可能導致孩子思維混亂。美國曾做過一項研究,專家組分別對6歲、8歲、10歲、12歲和14歲開始學英語的孩子進行跟蹤研究,結果發現14歲的孩子英語學得最快、最好。年齡越大的孩子接受越快,他們能理解詞匯真正的意思,並掌握好第二語言的語法結構。

過早學習英語反而不利於孩子學好母語——

一般來說,母語掌握過程與幼兒大腦、聽覺器官、發音器官等的發育發展同時進行,母語的習得是在自然環境下進行的。英語的掌握也需要在這些器官發育完善的基礎上進行,而且由於環境所限,英語隻能在非自然的條件下學習,如通過課堂學習。這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差別。一個出生6個月的嬰兒,無論如何模仿不出一句簡單的話語,而青少年或成人學英語時卻可以模仿老師,即使不懂其意思,也能模仿一些複雜句子。這說明生理基礎決定了英語的學習應該是在生理器官發育到一定階段,並掌握了一定母語的基礎上進行。

從心理功能方麵看,在母語習得時期,幼兒的感知能力與認識能力還在形成過程之中,幼兒是通過周圍的真實語言環境,無意識地學習母語。到學習英語時,青少年已具備或基本具備模仿能力,是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學習英語。例如,由於感知能力與認知水平的局限,幼兒早期的詞匯中“汪汪”不但表示狗的意思,而且用以指稱所有的狗、玩具狗、甚至有狗圖案的軟拖鞋、穿毛皮衣服的老人照片等。這時,他無法理解“這隻玩具狗很像真的狗”之類的句子。在母語習得時期,打亂無意識的母語習得規律,強行加入一些有意識的英語學習,隻會讓幼兒對兩種語言的概念係統產生混淆。

從語言本身來看,漢語和英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係統。漢語屬於隱性語法( covergrammar),英語屬於顯性語法(overtgrammar)。漢語注重意合,英語注重形合。英語用形態變化來表示語法意義,如代詞的人稱、性、數、所有格和賓格;動詞時、體、語態、語氣;形容詞和副詞的級等。對這些語法意義,漢語則用實詞、虛詞和句法手段來表達或者根本不表示出來,而是依靠上下文或語境,讓聽話者或讀者自己去理解。漢語和英語這兩個語言係統相互影響思維。一味追求幼兒“早學”、“多學”、“學深”和“學快”,隻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所以,家長隻有讓孩子在適宜的年齡段學習英語,才能對孩子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幫助。

第一,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並讓孩子初步具備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語言應用能力。孩子學英語重點是積累大量聽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初步發展口頭表達能力,所以字母的背誦、單詞的拚寫、句式的強記不應成為學習的主要內容。另外,家長應當保持足夠的清醒和耐心,容忍孩子的沉默,接受孩子的延遲模仿行為,不要從一開始就催促或強迫孩子說或寫,以免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把英語的學習當成苦差、負擔。

第二,幫助孩子建立起第二種語言的基本概念。如果孩子沒有建立起第二種語言的基本概念,那麽他到了少年或成年時都可能使用母語的發音來學習第二種語言,這樣的學習不僅毫無趣味,更不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因此,不應用“母語方式”教孩子學英語,要與孩子正確、流暢地說英語,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第二種語言的基本概念。

第三,把英語學習與孩子的日常生活、遊戲活動結合起來。學齡前的孩子學習英語無需像小學生一般正式上課,隻需將孩子的英語學習與日常生活和遊戲活動結合起來,與孩子經常自然、準確、流利地說第二種語言就夠了。家長要注意,孩子英語學習的內容最好是他感興趣的、熟悉的,例如畫畫、過家家、吃冷飲等,而學習的過程則要能充分調動孩子的視覺、聽覺和身體活動。

總之,在早期教育中,家長要讓孩子在適宜的年齡學英語,同時還應循序漸進地教孩子。掌握英語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而不是讓孩子囫圇吞棗或對孩子強行灌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