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玩中學習

有一位兒童學專家認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亂給孩子灌輸術語和公式,而要誘導他們自由地發揮出潛在的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最佳的誘導方式就是玩耍。

玩耍是所有動物的本能,在玩耍中,孩子的各種潛藏的才能會一一被激發出來。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塞德爾茲對兒子的教育都是采取玩耍的方式進行的。針對兒子的各種潛能,他還為兒子設計了五花八門的遊戲,比如繪畫遊戲、音樂遊戲、造型遊戲、語言遊戲、表演遊戲、智力遊戲、創造性遊戲、體育遊戲等等,同時,他還時常在與兒子的玩耍中盡力使兒子的潛能無一遺漏地發揮出來。

在一次旅行中,小塞德茲毫不費力地掌握了一個物理學原理。

坐在火車車廂裏的小塞德茲指著窗外說道:“爸爸,那些樹木在飛快地向後麵跑。”

塞德茲笑著對兒子說:“不,那不是樹木在向後跑,而是我們坐的火車在向前跑。”

“不,我認為火車並沒有動,而是窗外的樹木。”小塞德茲天真地說:“因為我在這兒坐了很久了,但並沒有發現火車有什麽變化,反而發現外麵的東西都變了。這不是說明窗外的東西在動還能說明什麽?”

“那麽,假如現在你不在火車上而是在窗外的話,你會怎麽想呢?”

“這個嘛……”小塞德茲想了想說,“一定是我也會向後跑,就像那些樹木一樣。”

“你能夠跑那麽快嗎?”

“是呀,我能跑那麽快嗎?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茲充滿疑問地說。

“雖然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賀。”

“什麽?祝賀我什麽?”

“你今天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當然應該祝賀啦。”

“我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兒子不解。

於是,塞德茲耐心給他講解:“你剛才發現的,正是一個參照物的問題。你之所以說窗外的樹木在向後跑,是因為你把火車當成了參照物,相對於火車來說,樹木的確是向後移動了。反過來,如果把樹木當成參照物,火車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會認為火車沒有動呢!這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參照物。火車帶著我向前行駛,我們一起在運動,當然就不會感到它也在動!”小塞德茲說道。

“那麽,把你放在窗外會有什麽效果呢?”塞德茲問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麵上並以我自己作為參照物的話,火車就是運動的了。”小塞德茲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車作為參照物的話,我就是和樹木一樣在向後飛跑了。’

“那麽,你能跑那麽快嗎?”塞德茲又一次問道。

“當然能,因為這是相對的,火車能跑多快我就會有多快。”

事實上,這樣類似的討論在父子之間進行過許多次。也正是這種看似閑談般的討論使小塞德茲在輕鬆和有趣之中學到了那些在書本上顯得極為晦澀的知識。

強迫孩子學習,知識不容易被孩子理解或記住,而在玩耍中孩子更容易掌握知識,也隻有類似於塞德茲那樣的教育方法,才可能培養出天才。

那麽,如何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呢?家長應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創設安全的心理環境。孩子對陌生的環境既有好奇心,又有恐懼感。他們渴望接觸新鮮事物,但在遇到新事物時往往表現得縮手縮腳。因此,在玩的時候提供一種安全的心理環境,即創設民主、寬鬆、和諧、自由的氛圍顯得十分必要。家長對兒童的行為要給予尊重、鼓勵和引導,切不可出現諸如“電腦是很貴的,不能隨便摸、隨便動,否則要賠償”之類的措辭。要讓進入機房的兒童非但不會感受到什麽壓力,而且猶如進入一片自由天地。這樣,孩子才有安全感,才能大膽去玩,從玩中體驗到快樂,不斷激發嚐試的欲望。

第二,保持玩的熱情。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而缺點則是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容易喜新厭舊。因而,對千篇一律的玩法,容易產生厭倦感。針對這種情況,除了遊戲項目必須形式多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體驗成功,從而產生新的動力。蓋茨說:“沒有什麽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

第三,要玩出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就是要培養孩子善於在玩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玩的過程中,家長不能以成人的思維來限定他們玩的內容和方式,而應該讓兒童在無拘無束的玩耍中,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鼓勵他們突發奇想。比如在學習使用橡皮工具時,家長隻需要簡單地介紹橡皮的使用方法,然後放手讓孩子玩“走迷宮”(用橡皮順著蜿蜒曲折的線路擦出一條通向目的地的道路)、“掃地雷”等遊戲。有的孩子嫌進展太慢,提出“有沒有更大的橡皮?”有的孩子說雪白的路不好看,問“能用彩色的橡皮擦出彩色的路嗎?”還有的孩子根本不往迷宮裏走,而是琢磨怎樣往迷宮牆上貼一塊塊彩色的瓷磚。這些在玩中自然產生的問題引導著孩子自然而然地去學習新知識。

第四,要玩出花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兒童的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們總是期望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印證,自己的創造獲得讚許。在玩的過程中,家長並不需要告訴孩子們“你要創新”,而應適時引導,讓他們自然地玩出花樣、玩出創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