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於取得教育成果

古時候宋國有個農夫,種了禾苗後,便希望能早早獲得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察看,都覺得那些禾苗長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煩了,心想:“怎麽樣才能使禾苗長得高,長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終於想到一個“最佳方法”,就是將禾苗拔高幾分。

經過一番辛勞後,他滿意地扛著鋤頭回家休息。他對家裏的人得意洋洋地宣布:“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莊稼苗長高了一大截!”

他兒子趕快跑到地裏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我們早已耳熟能詳,可是,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卻常常忘卻了它的內涵,不自覺地扮演著那個“拔苗”的人——總是急切地盼望那棵“苗”快點長成棟梁。有這種心理的家長往往會以自己的主觀意願,強迫著孩子向既定的方向前進,孩子稍有怠慢,家長就會恨鐵不成鋼。

教育成果需要等待,愛需要放慢腳步。讓愛放慢腳步,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其實,家長隻要能從愛的角度出發,真正從心裏尊重孩子、關愛孩子,尋求適合他的教育方法,看上去慢了,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愛放慢腳步,孩子會在家長的等待中得到信心、勇氣和力量。

曉星一直讓爸爸引以為榮,可是最近,曉星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爸爸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兒子會對自己說出“我要殺了你”這樣的話。事實上,在爸爸的嚴厲管教下,曉星3歲不到就會背近百首唐詩,4歲就對大街上的汽車品牌如數家珍。不得不承認,小時候的曉星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而這可愛的背後卻是爸爸近乎嚴苛的灌輸型教育方式。

在曉星上三年級時,他突然出現了“**穢語症”的症狀,身體發生**的同時,對學習也徹底喪失了興趣。已經退學的曉星目前正在接受心理輔導和藥物治療。

可以說,曉星之所以出現**穢語症和厭學情緒,是爸爸對孩子早教不當造成的。麵對林林總總的早教課程、教材,家長恨不得讓孩子掌握所有的知識。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他們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家長因為互相攀比而讓孩子吃教育的“夾生飯”,這種做法其實隻是搞無謂的腦力重複勞動,並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據調查,20%的兒童多動症、**症伴有厭學情緒是由不適當的早期教育所引起的,而且這個比例正在不斷上升。

古語雲:“欲速則不達。”急於取得教育成果隻能使教育結果與教育者的初衷相背,致使孩子難以健康發展,甚至還會傷害孩子的心靈,引發多方麵的心理問題。

“可憐天下父母心。”家庭教育裏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育的家長。其實,一個孩子是否成功,70%在於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長談到教育孩子時很急,而專家認為恰恰是家長的這種急使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當,結果適得其反。如果不改變一下方式方法,等到孩子真正的叛逆期,情況也許更糟糕。

近來,有專家提出“慢速培養孩子”的觀點。也就是說,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才的家長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就是:凡事不能操之過急,要懂得等待。這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可謂是一個忠告,要知道,當今社會,不少孩子已為“盡快”成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小明去遠方,把他在山中的庭院交給朋友小鵬留守。小明是個勤快人,把院子裏的雜草除得千幹淨淨,而小鵬卻有些懶,除了偶爾掃一下落葉,那些雜草從不去拔。初春院子裏冒出了幾簇草,後來長出幾株臘蘭,據說,臘蘭一棵至少值萬餘元。小明很吃驚,歎息說:“我幾乎毀掉了一種奇花啊,如果我能耐心地等那些雜草長大,看看它們是什麽,那麽幾年前我就能發現臘蘭了。”

是的,我們總是盲目拔掉那些還沒來得及開花的野草,沒有給予它們開花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使許多原本珍奇的“臘蘭”與我們失之交臂。

當前,大家都在提倡“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是一個很片麵、有些急功近利的口號。作為家長,應給每一棵草開花的時間,給每一個孩子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不要盲目地拔掉任何一棵草。

教育孩子要等待“花期”,教育的過程實質就是尋找最恰當教育方法和最恰當教育時機的過程。孩子和那些破土而出的草芽一樣,在心理、生理上都是稚嫩的、富於變化的、很不穩定的。耐心地保護、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靜靜地看他們證明自我、展示自我,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發現自我價值,充分調動他們主動成長的內在動力,充分實現自我價值,這才是家教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