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育並非越早越好

啟蒙教育是對孩子能力的教育、開發和培養,可以給孩子的未來提供一個更好的生存、發展環境。可是,有些家長把啟蒙教育理解為多認識字、會算簡單算術、會說幾句英語,這就失之偏頗了。有些家長甚至在啟蒙教育中“拔苗助長”,從而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要知道,孩子是慢慢養大的,家長不能追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啟蒙教育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順應孩子的發展,不能操之過急,慢慢來才穩妥。

近日在上海發布的《中國家庭育兒方式研究報告》顯示,在孩子0~6歲階段,我國嬰幼兒家庭月均育兒支出約占家庭總收入的20%,因地域差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型城市,把孩子養到6歲的平均花費比其他省會城市和省會以下的中小城市高近一倍,達11.8萬。一位80後媽媽表示,奶粉、尿片等都是很大的花銷,啟蒙教育費用更是為高額的育兒費添磚加瓦。

報告同時顯示,中國孩子的競爭起跑線普遍提前,已從過去的小學階段,提前到出生後的第18個月。43%的媽媽認為,競爭的起跑線在胎教。雖然超過80%的媽媽讚同“身心健康比學習知識更加重要”,但仍有65%的媽媽認為“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與此同時,天津市婦聯和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會日前對1054名未成年人家長的一份調查顯示,30歲及以下家長在孩子教育中選擇“智力開發和知識教育”的高達78.1%。這份調查結果還顯示,有88. 6%的家長在孩子上學前教孩子識字、算數等知識,有28.2%的家長讓孩子學習外語,有20.3%的家長讓孩子學習小學課程。參與調查的一位專家表示,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發現,參與上述三類學習的孩子睡眠時間明顯少於沒有參與此類學習的孩子。家長們過度熱衷於所謂的啟蒙教育,其實是以“克扣”孩子滿足生理需要的睡眠時間為代價的。

“孩子的壓力往往源於過早的啟蒙教育。”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李國瑞認為,對6歲的孩子做單純的識字要求,那是較正常的啟蒙教育。“但現在很多家長要求孩子不僅要會讀生字,還要會寫、會默、會運用,那就會給孩子帶來過多的壓力。”

過早的啟蒙教育帶來的危害還有很多,比如,它使一些孩子沒有童年的歡樂,缺少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更嚴重的是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同時,讓孩子接受不適合的教育,會使孩子在心理和性格上出現問題,並且最終可能導致思維混亂和創新能力的喪失。有專家指出,家長強迫小孩子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而過多地限製孩子活動自由無形中成了一種“心理虐待”。

其實,從表麵上看,沒有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健康,所謂的“心理虐待”也並非家長們故意所為。但是當過度啟蒙教育成為現實,必然以“克扣”孩子睡眠、減少玩耍時間、限製社會交往為代價,而不顧及孩子自身的成長需求,這是一種對孩子健康權的隱性剝奪,往往被孩子成長中的某些暫時的積極的表象所掩蓋。

孩子的啟蒙教育是宏觀教育的第一階段,啟蒙教育的成功,構成了孩子宏觀教育的堅實基礎,這是避免孩子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在學業、行為等諸多方麵產生許多讓家長憂心問題的最根本且有效的途徑,啟蒙教育做得好,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麽,家長應怎樣正確實施啟蒙教育呢?

第一,啟蒙教育要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科學的啟蒙教育的確有助於孩子的發展,但令人遺憾的是,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大腦發育情況和接受能力,片麵地進行超越孩子年齡階段的“智力開發”。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其生理、大腦發育程度都顯著不同,這意味著特定年齡的孩子,隻能接受相應的教育開發,而不能任意接受超前的知識灌輸。

第二,為孩子創造輕鬆愉快的成長環境。孩子的天性是玩,在玩中對事物產生的感性認識也是學習。家庭教育要鬆緊有序,不能不顧孩子身心發育特點,過於嚴格地管製孩子,強行給孩子灌輸知識。相反,應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這更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第三,多讓孩子接觸外界,包括人與自然,早期的孩子需要更多自然的方式去接受新鮮事物。

第四,不要盲目追求時髦和流行,不要把成人的思維強加給孩子去實現。

是的,啟蒙教育應當引導孩子認識世界的本來麵目,使其對世界萬事萬物予以關心;應當引導孩子認識社會,了解過去、現在和將來;應當引導孩子知道如何適應社會、如何辦事以及隨機應變的常識;應當培養孩子好想、好問、好學、好動手的習慣;應當培養孩子自我判斷和自我學習的能力;應當培養孩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的作風;應當培養孩子發現、發明、創造和創新的興趣。所有這一切,才是啟蒙教育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