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賞識更有效

父母常識孩子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當著孩子的麵直接讚美,也可以通過第三方間接讚美。間接賞識分兩種情況,其一,父母不是當麵稱讚孩子,而是通過與第三者交談的方式讓孩子在“無意”中發現父母的溢美之詞。其二,父母充當橋梁,讓孩子知道別人是如何為他鼓掌的。

真誠坦白地當麵讚美孩子,固然能取得效果,但如果用詞不當,就可能使讚美之詞淪為孩子傷心的緣由,給孩子留下“虛偽”的印象。比起直接讚美,采取間接的讚美方式往往更保險。但要做到從容自如、得心應手地間接讚美孩子,就要巧設場景。

一天,趙靜的爸爸請幾位朋友來家裏吃飯。

由於還有作業沒有完成,趙靜匆匆吃完飯後就回房間了。

幾杯酒下肚,爸爸和朋友開始談論起各自教育孩子的心得來。

這時,趙靜的爸爸非常興奮地說道:“我還就覺得我們家小靜很好,我這女兒既聰明又聽話,還特別關心別人。就說前幾天,我幹活累了,她還幫我捶肩揉背呢,女兒的小手捶在我的肩膀上,別提有多舒服了!”

說這話的時候,趙靜爸爸的幾個朋友都用羨慕的眼神看著他,其中有一個朋友說:“小靜真是個好孩子,我們真羨慕你!”

“其實你們的孩子也都很好,隻是你們光挑他們的毛病,卻忽略了孩子的優點。”趙靜的爸爸對朋友們說。

趙靜在自己的房間裏聽到了爸爸和朋友們的談話,心裏高興極了,她決心以後更加努力,不辜負爸爸對自己的讚賞!

趙靜的爸爸十分精明,他明明知道孩子就在房間,通過與朋友交談讚美孩子,孩子一定能聽到。要讚美一個人,當麵讚美固然能起到作用,但往往背後讚美的效果更明顯,被讚美者往往容易接受並激起他做得更好的願望。

當然,父母對孩子的賞識更多的是一種主觀評價,往往無法從實際生活中得到印證,而別人對孩子的賞識卻大多來自與孩子的實際交往,他們沒有故意誇獎孩子的義務,因此他們的話要客觀得多,孩子也就更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了。

事例一:

陳燁的小姨是位事業有成的職業女性,陳燁很崇拜小姨。

有一次,從小姨家做客回來,媽媽無意間提了一句:“今天你小姨誇你有禮貌了。”

“真的嗎?”陳燁表現出很興奮的神情。

“真的呀,她親口對我說的。”媽媽說。

從此之後,陳燁遇到熟人打招呼、常問候老人、還常幫助他人……變得越來越懂禮貌了。媽媽發現這一神奇的效果之後,每次從小姨家做客回來之後,都會神秘地告訴陳燁:“你知道嗎,你小姨偷偷地對我說,陳燁搶著做家務,是個懂事的大孩子了。小姨誇你學習努力,說你將來肯定能幹出一番事業。”

……

從此,陳燁每去小姨家做一次客,回來都會有很大的改變。

事例二:

一次家長會後,幾位老師都在對一個學生的家長述說他的孩子不好好學習,不遵守紀律等種種過錯。家長很生氣,站在一旁的學生也很害怕。最後,有位年輕的老師卻對那個憤怒至極的家長說:“這孩子淘氣是淘氣,可人很聰明,若能好好學習,將來一定會有出息。”聽了這話,家長的情緒有所緩和,那個學生也鬆了一口氣。從此,這個原來很調皮的學生一下子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遵守紀律,努力學習,不但順利地考上了重點中學,還以較高的分數考上了名牌大學。

後來,那位家長在路上遇到這位年輕老師,很感激地對他說:“真沒想到,您的一句話,使我兒子從此像變了一個人,還真出息了。”而那個學生在上大學後,給他的這位老師寫信說:“是您的一句讚美,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使我及時改掉了懶惰、散漫的劣習;是您的一句讚美,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並對前途充滿了信心。”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讚賞,孩子也一樣,他們不僅僅希望獲得父母和家人的讚賞,更希望得到老師、鄰居、小夥伴等其他人的誇獎。當孩子如願獲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是積極的評價後,往往會產生更大的動力。哪怕當時他們並沒有像被誇的那樣優秀,但他們也會朝著那個目標去努力。

是的,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麵讚揚孩子的好,孩子聽多了就會習以為常,這時,可以換另一種方式——通過與別人交談讓孩子知道父母在間接賞識他,這反而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父母聽到別人對自己孩子的讚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不要忘記及時把別人的讚賞傳達給孩子,讓孩子認識到別人對他的評價,感覺到別人對他的讚賞,從而激勵他不斷努力和進步。

總之,在賞識教育中,父母不僅可以通過第三方表達自己對孩子的讚歎,同時,也可以借他人之口來表揚孩子,而這些,正是我們所說的間接賞識。有時,間接賞識會比直接賞識的效果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