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勇於認錯的家長

世界上最難說出口的話,不是“我愛你”,而是“對不起”,尤其是當父母在孩子麵前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的時候,是否有勇氣向孩子認錯,便成了考驗家長的一道難題。

因裏希·魏蘭德出生在德國古城福希海姆一個銀匠世家,他家的首飾以精巧考究而聞名全國,曆代帝王和皇親國戚每逢慶典,都指定要他家製作首飾、器皿和勳章。

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母親希望兒子魏蘭德成為飽學之士,就帶年幼的魏蘭德到外祖父家住。魏蘭德在外祖父的培育下,在數學、物理學方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幾年後,已經懂事的魏蘭德被父親領回了家,魏蘭德請求父親讓他讀書,而墨守成規、謹記祖先遺訓的父親卻生氣地說:“讀書有什麽用?我們這樣人家的孩子學點手藝才是正經的!”

不久,父親為結算不清一個月首飾買賣的賬目而暴怒不已,魏蘭德隻花了一個小時,就把雜亂無章的賬目結算得一清二楚。當魏蘭德把結算好的賬本捧到父親麵前時,父親感動得眼眶裏噙滿淚水。經過整整一個晚上的思考,父親深感自己不讓孩子讀書是錯了,第二天一大早,他毅然敲開了兒子的房門,鄭重地向魏蘭德道歉,並摟著他激動地說:“你是對的,我支持你的請求,你好好讀書吧!”

魏蘭德在父親的鼎力支持下,刻苦讀書,22歲就取得了慕尼黑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後來因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獎。

每個家長都會教育孩子,做錯事後一定要改正並道歉。但當自己做錯了事時,有的家長卻很少甚至從不道歉,尤其是不願向孩子道歉……殊不知,父母學會向孩子道歉,正是家庭教育中的明智之舉。當孩子“闖禍”後,一些父母由於一時感情衝動,往往會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批評或懲罰。事後,父母又往往會後悔。這時,倘若父母能勇於真誠地向孩子道歉,用自己的行動補救自己的“過失”,則可以更好地和孩子溝通,並讓孩子從中受益。

相反,如果父母不在乎孩子的感受,錯怪了孩子仍理直氣壯、死不道歉的話,傷害的將是孩子的心靈。

大烈的媽媽發現錢包少了100元錢,就一口咬定是大烈拿了。大烈說沒拿。媽媽不信,先是“啟發”孩子:“需要錢時可以向我要,但不能自己拿!”後來就越說越生氣,警告大烈:“不經允許拿媽媽的錢,也算是偷!”大烈不服氣,母子倆就吵了起來。這時,大烈的爸爸回來了,忙解釋說:“錢是我拿的,還沒來得及告訴你呢。”媽媽這才停止了對兒子的責備,但又補上一句:“大烈,你可要記住,花錢要管媽媽要,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媽媽的錢可是有數的!”大烈覺得受了侮辱,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父母說錯了話,辦錯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都是難免的,關鍵是發生問題後父母怎樣處理。父母和孩子相處,應該是民主平等的,不能擺家長架子。錯怪了孩子就要主動道歉,而且態度要誠懇,不能敷衍。有些父母認為這樣做會有失尊嚴,其實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向孩子認錯,會給孩子樹立有錯必改的榜樣,會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見識和修養,從而更加信任父母,使一家人和睦團結,為孩子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這樣,父母的威信不但不會降低,反而更高了。

同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從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孩子就會產生“父母永遠正確而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孩子也會置之腦後。而如果父母在對孩子做錯事後,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就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嚐試原諒別人。

父母怎樣才能做到向孩子認錯呢?在向孩子認錯時,父母又應注意些什麽呢?

第一,父母要改變觀念,放下思想負擔,正視自身的錯誤。“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權利”,同時,每個人還有改正錯誤的義務,不可能因為“為人父母”了就會不犯錯誤,也不可能因為孩子的愛戴而使錯誤消失。既然任何人犯錯誤都是難免的,那麽犯了錯誤也就不必過分羞愧,而應將精力放在改正錯誤上,隻要改了“就是好同誌”嘛!因此,向孩子認錯並不丟“麵子”。

第二,父母道歉的態度很重要,不能太過於生硬、輕描淡寫。如果父母采取錯誤的態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麽,隻會加深誤解,因為孩子是十分敏感的,很容易就能意識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應用真誠的態度來道歉,不要礙於麵子或者身份而不願意對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隻是略微地說一下。

第三,要想讓孩子從心理上接受父母犯錯誤的事實,必須與孩子多交流。通過交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會犯錯誤的,但是,自己絕不是故意要傷害孩子的感情,看到孩子的感情受傷,自己也很內疚。孩子隻要感受到父母的悔過之情,自然就會理智地對待犯錯誤的父母了。

總之,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也應該帶頭去做、認真做好。當父母違背了自己的諾言,要敢於向孩子承認錯誤、做檢討,孩子才會感到父母的話真實可信,不是居高臨下的騙人把戲。這樣,孩子就會自願自覺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並在犯錯後勇於承認。父母勇於向孩子認錯,這是一種無言的人格力量,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