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有誠信的人

凡事要取信於人。談古論今,凡成就大事者都是取信於人的人。今天,我們要成就大業,當然也不例外。隻有養成誠信的習慣,才會在事業合作中取信於人,才能夠成就大事。

三國時,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用木牛運輸軍糧,再次出兵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祁山堡)第四次攻魏。魏明帝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戰鬥,命令司馬懿統帥費曜戴陵、郭淮諸將領,征發費曜、戴陵二將屯紮,自己率大軍直奔祁山。麵對著兵多將廣,來勢凶猛的魏軍,諸葛亮不敢輕敵,於是命令部隊占據山險要塞,嚴陣以待。魏蜀兩軍,旌旗在望,鼓角相聞,戰鬥隨時可能發生。在這緊要時刻,蜀軍中有8萬人服役期滿,已由新兵接替,正整裝待返故鄉。魏軍有30餘萬,兵力眾多,連營數裏。蜀軍會在這8萬老兵離開後更顯單薄。眾將領都為此感到憂慮。這些整裝待歸的戰士也在憂慮,生怕盼望已久的回鄉願望不能立即實現,估計要到這場戰爭結束方能回去了。

於是不少蜀軍將領進言希望留下這8萬兵,延期一個月,等打完這一仗再走。諸葛亮斷然拒絕道:“統帥三軍必須以絕對守信為本,我豈能以一時之需,而失信於軍民。”諸葛亮停了一停,又道:“何況遠出的兵士早已歸心似箭,家中的父母妻兒終日倚門而望,盼望著他們早日歸家團聚。”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所有準備還鄉之人在意外的同時也是欣喜異常,感激得涕淚交流,紛紛說:丞相待我們恩重如山,我們要求留下參加戰鬥。那些在隊的士兵也受到極大的鼓舞,士氣高昂,摩拳擦掌,準備痛殲魏軍。

諸葛亮在緊要關頭不改原令,使還鄉的命令變成了戰鬥的動員令。他運籌帷幄,巧設奇計,在木門設下伏兵。魏軍先逢張頜,是一員勇將,被誘入木門埋伏圈中,弓駑齊發,死於亂箭之下。蜀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魏軍大敗,司馬懿被迫引軍撤退。犒勞三軍之時,諸葛亮由衷褒獎了那些放棄回鄉,主動參戰的士兵。蜀營中一片歡騰。

諸葛亮取信於士兵,哪怕自己一時為難,也要對士兵、百姓講誠信。一次欺詐行為可能會解決暫時的危機,但是這背後所隱伏的災患比危機本身更危險,對此,諸葛亮是深深了解的。

在商業活動中,欺詐的行為也許能為你獲得一定的利益,但同時你也失去了他人對你的信任,沒有信譽的人,在社會中難以立足,也不會有人願意和你共同合作。

作為經商之本的信譽,就某一意義來講,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從古至今凡是真正經商致富的人,都把信譽放在首位,信譽、誠實無欺一直被視為商業道德的重要內容和標誌。

誠信是世間最重要的。欺詐別人的人,時間長了,人們認清了他的本來麵目,就會鄙視他、蔑視他、疏遠他。一個人要講信用,國家的統治者要對人民講信用,沒有信用就什麽事也辦不成。

不管麵臨什麽樣的情況,都要克服困難,誠信為重。忍住欺詐之心才能讓人佩服你,傾其所有為你效力。誠信在私交中也好,經商、治國中也罷,均是排在第一位的。

說到“誠信”二字,也是有個度的,也就是說,講誠信也要看對象,看情況。誠信不欺詐是分對象的,對於一些不講誠信的人和事,就要靈活變通。在事業的創立與發展中同時要注意變通。因為“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對於那些本不懷好意的人,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去變通。

做個有誠信的人。孔明誠信,兵勝祁山。隻有講了誠信,才能取信於人。能誠信,也要善用誠信,注意你講誠信的對象,做到有的放矢,凡事就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