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談話要尋找觸點

主題是兩人談話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是整個表達的根本依據。講話時每一層次、每一段落、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都反映著一個意思,這些意思都要統帥於主題之下。因此,與人談話要尋找觸點,臨場發揮,及時提煉新穎而典型的主題。選擇主題有兩個原則:一是適應場合,二是適應對方。那麽,如何根據場合和對方的需要來確定主題呢?

就地取材話題多

雙方介紹姓名後,剛開始交談是最不容易應付的時候,因受時間的限製,不容許你多作猶豫,又不能冒昧地隨便提出其他話題。“今天天氣很好”這話最常用,但除了在戶外或沙灘上散步時不妨用用之外,在其他場合上說太近敷衍,而且缺乏內容,難以開展較有趣味的談話。所以在這裏,就地取材似乎比較簡單適用。

何謂就地取材?那就是按照當時的環境而覓取話題。如果相遇地點在朋友的家裏或在朋友的喜筵上,那麽對方和主人的關係可以做第一句的話題:“你和某先生大概是老同學吧?”或者說:“你和某先生是同事嗎?”如此一來,無論問得對不對,總可以引起對方的話題,問得對的,可依原本主題急轉直下,猜得不對的,再根據對方的回答又可順水推舟,繼續暢談下去。

“今天的客人真不少!”雖是老套,但可以引起其他的話題。“這禮堂布置得很不錯!”讚美一樣東西,常是最穩當得體的開始。若是一般社交活動,則“山上的櫻花開得很燦爛,顏色真好看,你曾去看過嗎?”或“大熱天在園子裏喝茶,實在太舒服了!”都是就地取材的辦法。

第一句的最高境界是人人能了解,人人都能加進自己的意見。由此再探出對方的興趣和嗜好,然後拓展談話的領域。如果指著一件繪畫說:“真像凡·高的作品!”或聽見鳥唱就說:“很有門德爾鬆音樂的感覺!”除非知道對方是內行,否則不僅不能討好,而且會在背後挨罵。

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職業,最好是不要問他。萬一他正失業閑居在家,問他職業無異迫使他承認失業,否則他還要隨便撒個謊,對於自尊心很重的人是不大好的。如果你想“開發”主題而希望知道他的職業,隻能用試探他的方法:“你平常會做點球類運動嗎?”如果他說“不”,你就可以問他是否很忙,繼續下去問出他每天是否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如果他說“是”呢,便可加上一句問他通常在何時去運動,而決定他有無職業。

找不出其他話題時,那就用中國的老方法。問對方的籍貫,如“府上是什麽地方”等等,以中國人的習慣是一點不覺得唐突的。知道了籍貫,話題就容易找了。如果是同一個縣市呢,那更方便了,隨便談些兩人皆知的社會新聞、都市建設、地方習俗等等都可以。

如果是遇到一些知名人士,或有特殊成就的人,或對方已早對你說出自己的身份底細,那麽,你大可提出話題,鼓勵對方多談談他自己得意的方麵,一則彼此均甚愉快,同時對方會對你產生好印象。再則,也可以從交談中吸取新知,獲得寶貴經驗。

從身邊事說起

很多人發言時總是喜歡搬用那些來自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的材料,似乎故事總是別人的好,可是用來用去,反反複複都是耳熟能詳的材料,新意全無,怎麽能吸引聽眾呢?為什麽不用自己身邊的精彩例子呢?隻要留心觀察,細心挖掘,身邊有很多人和事都可以作為發言的話題,而且因為親眼看見,親身經曆,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十分親切,感受也會深切,具有說服力。

一位下崗女工這樣講述她的經曆:“4年前,單位精簡人員,我下崗了。想著自己學曆不高,身體又不好,心裏痛苦不堪,不知道出路在哪裏。一天我撥通了好友的電話,還沒開口就忍不住哭了。好友不知道我出了什麽事,在電話裏哄我:不哭不哭,我馬上打車到你家。沒過多長時間,她就火急火燎地趕來了。得知我下崗的消息,她才長舒了一口氣:‘你呀,活活把我急死了,還以為出了什麽大事呢,不就是下崗嗎?正好,你原來就想當作家,寫吧寫吧,當自由撰稿人,坐在家裏掙錢,多牛啊!’說完她還豎起了大拇指。我一下子被她逗笑了!”

這段話說得生動活潑,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容易一下子打動對方。

選擇話題需要注意的事項

表達就是要引起別人的興趣,引起別人興趣的話題是交談的基礎,如果你找對了,不但能創造一個融洽的氛圍,還能使交談深入心靈。因此,要想改變言辭乏味、索然無趣的現狀,請記住下麵幾點要領。

滿足對方的心理

在生活和工作中,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話題,談話時根據對象應盡可能地從某一方麵去滿足對方的需要。例如美國女記者芭芭拉·華特在初遇美國航空業界巨頭亞裏士多德·歐納西斯時,見他正與同行們熱烈討論著貨運價格、航線、新的空運構想等問題,她沒法插上一句話,更不能進行交談了。但到了吃午飯的時間,芭芭拉靈機一動,在進餐時趁大家談論業務中的短暫間隙,抓住機會趕緊提問:“歐納西斯先生,你在海運和空運方麵,還有其他工業方麵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是令人震驚的。你是如何開始的?最初的職業又是什麽?”話一出口就叩動了歐納西斯的心弦,他隨即同芭芭拉侃侃而談,動情地回顧了自己的奮鬥史。因為這一話題正好滿足了對方的心理,激發了歐納西斯的榮譽感、自豪感,這是其心理上的自尊需要。

從關心對方入手

關心與幫助是誰都需要的,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一個永遠受歡迎的話題。例如有一位女記者,在雞尾酒會上與伊麗莎白女王進行了簡短的交談,記者問:“昨天你是否在風雨中視察過鐵礦?”聽了這話,女王非常吃驚。於是這位記者就提醒女王,她的外衣染成紅褐色,女王忽然明白便開始談論起來。這是因為女記者從關心女王的外衣開始,自然引起女王的好感,使這次交談獲得了成功。

應該注意的是,要同病人談治病強身的事情,要同家長談培養孩子的方法,要同青年人談論理想,要同家庭主婦談安排生活的訣竅,要同學生談提高學習的效率……這些話題無一例外都是對方樂於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