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愚內智是正道

明朝時,況鍾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隨尚書呂震左右。況鍾雖是小吏,但頭腦精明,辦事忠誠。呂震十分欣賞他的才能,推薦他當主管,升郎中,最後出任蘇州知府。

初到蘇州,況鍾假裝對政務一竅不通,凡事問這問那。府裏的小吏們懷抱公文,個個圍著況鍾轉悠,請他批示。況鍾佯裝不知,瞻前顧後地詢問小吏,小吏說可行就批準,不行就不批準,一切聽從下屬的安排。這樣一來,許多官吏樂得手舞足蹈,個個眉開眼笑,說況鍾是個大笨蛋。

過了三天,況鍾召集全府上下官員,一改往日溫柔愚笨之態,大聲責罵道:“你們這些人中,有許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卻阻止我去辦;某某事不可行,他則慫恿我,以為我是個糊塗蟲,耍弄我,實在太可惡了!”況鍾下令,將其中的幾個小吏捆綁起來一頓狠揍,鞭撻後扔到街上。

此舉使餘下的幾個下屬膽戰心驚,原來知府大人心裏明亮著呢!個個一改拖拉、懶散之風,積極地工作,從此蘇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樂業。

況鍾用外愚蒙蔽了對手,待到時機成熟,內智噴薄而出,好似偽裝成不會武功的叫花子,探明了對手的虛實後拔劍而出,一刀製敵,幹淨利落。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李忱,是第十一位皇帝唐憲宗的十三子。李忱自幼笨拙木訥,與同齡的孩子相比似乎略為弱智。隨著年歲的增長,他變得更為沉默寡言。無論是多大的好事還是壞事,李忱都無動於衷。平時遊走宴集,也是一副麵無表情的模樣。這樣的人,委實與皇帝的龍椅相距甚遠。當然,與龍椅相距甚遠的李忱,自然也在權力傾軋的刀光劍影中得以保存自己。

命運在李忱36歲那年出現了轉折。會昌六年(846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食方士仙丹而暴斃。國不可一日無主,在選繼任皇帝的問題上,得勢的宦官們首先想到的是找一個能力弱的皇帝——這樣,才有利於宦官們繼續獨攬朝政、享受榮華富貴。於是,身為三朝皇叔的李忱,就在這一背景下被迎回長安,黃袍加身。但李忱登基的那一天,令大明宮裏所有人都驚呆了。在他們麵前的,哪是什麽低能兒,簡直就是一個聰明睿智的人。不懷好意的宦官們都被皇帝的不凡氣度所震驚,後悔選了李忱乍為皇帝。

唐宣宗李忱登基時,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汙,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他先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暮氣沉沉的晚唐呈現出“中興”的局麵。宣宗是唐朝曆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因此被後人稱之為“小太宗”。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複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無奈大中年問唐朝已積重難返,國力衰退,社會經濟千瘡百孔,隻依靠統治階級枝枝節節的改革已無法改變唐帝國衰敗之勢。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浙東農民裘甫帶領五百農民起義。起義軍後發展至五十萬人,為唐末大規模農民起義打下了基礎。傳說宣宗繼位之前,為逃避唐武宗的迫害,曾當過和尚,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大中十三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歲。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

李忱的裝傻功夫可謂爐火純青。他自信沉著地演了36年戲,將愚不可及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保全自己的同時,用內智成就了一番偉業。

古人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其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大概可以形象地詮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句話的具體含義。一般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有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如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戒,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的外愚內智處世方法。

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聰明而愚,其大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