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吃虧是福,百忍成金

吃虧是福,百忍成金,是一種大智若愚的高超處世方法。它包涵了愚鈍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略了人生的豁達、安祥與寧靜。與這個貌似消極的處世方法相比,一切所謂的積極哲學都顯得幼稚與不夠穩重,以及不夠超脫與圓滑。

與人共事,要學吃虧。俗雲:終身讓畔,不失一段。一個不願吃虧、不懂忍讓的人,要麽是在與人的爭鬥中兩敗俱傷。要麽是得到一場場虛假的勝利,因為他在精神與道義上輸得個精光。

楔 子

清代康熙在位時,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兩家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家人之間發生了爭執。

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兒子的信後,立即把院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

讓一讓,六尺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人之間處理小是小非,是應該比封建時代更高一籌的。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與人寬綽,於己寬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處世秘訣。

留餘地,表麵上包含兩方麵意思,一是給自己留餘地,使自己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措置裕如,以便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二是給別人留餘地,無論在什麽情況下,也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萬不可逼人於死地,迫使對方做出極端的反抗,這樣一來,事情的結果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很多時候,人能生時定要求生,有百條生存之路可行,鬥爭中給他斷去99條,留一條與他行,他也不會提著自家腦袋來拚命。倘若連他最後一條路也斷了,那麽,他一定會揭竿而起,拚命反抗。想一想,世界之大,人事之繁,何必逼人無奈、激入至此呢?

給別人留餘地,本質上也是給自己留餘地。斷盡別人的路徑,自己路徑亦危;敲碎別人的飯碗,自己飯碗也脆。

吃虧是福,百忍成金。不讓別人為難,不於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讓自己活得闊綽,這就是吃虧與忍讓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