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勃倫效應

我們去買東西的時候,在貴和便宜之間會選擇哪一個?很多人會說“我當然選擇便宜的了”;但也有人說“我會買貴的那個”。例如,鞋店裏有兩雙皮鞋,看上去款式都差不多,有一雙標價200元,而另一雙標價1000元,你會選擇買哪一雙呢?一定會有很多人說:“我會買貴的那雙,因為貴的質量可能會好一些,一分價錢一分貨,貴有貴的理由。”

手表的功能都是為了看時間,幾塊、幾十塊的電子表和上萬元的機械表都能看時間,而且電子表比機械表還要更準確一些,但為什麽很多人願意花上萬元去買機械表呢?很多女生買包、皮鞋、化妝品,做頭發、美容,總是傾向於買自己經濟能力範圍內價格更高的產品。為什麽明明知道這些產品的利潤有幾倍,甚至幾十倍,大家都還會去購買呢?

經濟學家凡勃倫替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他在研究了很多富裕階層的消費習慣後,於1889年寫了一本叫作《有閑階級論》的書。

書中寫道:有錢人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優越感,往往會去購買價格昂貴的商品,因為人們有一種“炫耀性消費心理”。這就是經濟學中的“凡勃倫效應”。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增長,類似的“凡勃倫”現象反複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價格越貴人們越瘋狂購買,價格便宜反倒賣不出去。

有一天,一位禪師為了啟發他的門徒,給他一塊石頭,叫他去菜市場試著賣掉它,並對他說:“不要賣掉它,隻是試著賣掉它。注意觀察,多問一些人,然後隻要告訴我在菜市場它能賣多少錢。”

門徒帶著石頭來到了菜市場,許多人看著石頭想:它可作很好的小擺件,我們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稱菜用的秤砣。於是他們出了價,但隻不過幾個小硬幣。

於是他回來對禪師說:“它最多隻能賣幾個硬幣。”

禪師說:“現在你去黃金市場,問問那兒的人。但是不要賣掉它,隻問問價。”

從黃金市場回來後門徒非常高興,他說:“這些人太棒了。他們樂意出到1000塊錢。”

禪師說:“現在你去珠寶市場,低於50萬不要賣掉。”

於是門徒來到了珠寶市場,他簡直不敢相信,他們竟然樂意出5萬塊錢,但他聽從禪師的指示並沒有賣。一群人繼續出價,他們出到10萬,但是門徒說:“這個價我不打算賣掉它。”接著20萬、30萬……最後,他真的以50萬的價格把這塊石頭賣掉了。

門徒回來後,禪師說:“現在你明白了,這件事情是要看你是不是有試金石、理解力。如果你不要高價,你就永遠不會賣出高價。”

在這個故事裏,禪師告訴了門徒關於實現人生價值的道理,但是從門徒出售石頭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經濟規律:凡勃倫效應。

盡管這隻是一個寓言故事,但其中的道理發人深省。銷售員可以在營銷中將產品包裝,再賦予它一個符號或價值,設定一個出乎人們意料的高價,讓產品具有超出使用價值之外的東西,這樣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熱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