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讓對方了解”的原則

某超級市場的老板曾遇到下麵的問題。

為訓練新進員工特舉辦一係列講座,以介紹銷售方式為主要內容。這位老板自認為內容豐富精彩,但事後詢問與會者的意見,大都回答太難、不了解,而演講人也表示,參加講座的員工毫無反應,演講很難繼續。

由此可見,如果聽者不了解演說者的內容,應清楚地有所表示,比如用遞紙條或直接發問等形式,如此演說者不但能諒解,也能改為較簡單的表達方式。換句話說,聽者表示不明白演說者的談話,絕不會讓演說者沒麵子,反而可使他確知需降低談話水準,可說是一舉兩得。

除了聽演講以外,一對一的談話也是一樣。無論任何人發表談話時,均須掌握“讓對方了解”的原則。否則自己說得津津有味,而對方卻沒有反應,也就喪失交談的目的與意義。

以聽者而言,應適當表明自己的態度。要是聽不懂,可表示“剛才的話是否能重複一遍?”或“你的意思是不是說……”同理,對談話感到有趣也要表現出來。說者不見聽者有所反應,往往會亂了陣腳,而失去談話方向。

聽者對話題表示有趣,可能會引發說者的靈感,衍生出另一個話題。而表示不了解,說者也會改變表達方式,以期聽者能完全明白。所以,說者與聽者之間互動反應,可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營造出暢所欲言的局麵。

溝通其實並不困難,不管一對一或一對多數,都需雙方相互確定反應而進行。聽者的反應確能左右說者,太誇張的反應可能使對方冷場,而稱讚過火或態度不禮貌,也都要避免。唯有態度坦誠,才能建立良好的溝通。

適當的應答可取信於對方,使對方肯表達一切,這才是高明的聽話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