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內容

美蘇關於限製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剛簽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館裏,向隨行美國記者團介紹這方麵會談的情況了。當時已是5月27日淩晨1點,他竟毫無倦意。

“蘇聯生產導彈的速度每年大約250枚。”基辛格微笑著透露道。

敏捷的記者們於是接過話頭,探問美國的秘密。

“我們的情況呢?我們有多少潛艇導彈在配置分導彈頭?有多少‘民兵’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一個記者問道。

基辛格聳聳肩:“我不確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的‘民兵’導彈有多少,至於潛艇,我的苦處是,數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記者說:“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問道:“不是保密的嗎?那你說是多少呢?”

記者傻了,隻好“嘿嘿”一笑。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內容的修辭方式。反問寓答案於問句之中,思想內容恰與句子的表麵意思相反:語句表麵意思是肯定的,內容則是否定的;反之亦然。運用反問能夠加強語勢,把原來確定的意思表達得更加鮮明且不容置辯,所以,容易集中聽眾的注意力,給人造成強烈的印象,容易喚起人們的想象和**,比正麵表達更能產生力量。

卡耐基說,如欲說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舉出例證反詰問之,它遠比正麵辯駁要有更大的說服力。

有一次,拿破侖對他的秘書說:“布裏昂,你知道嗎?你也將永垂不朽了。”

布裏昂開始不解拿破侖的意思,拿破侖解釋說:“你不是我的秘書嗎?”

布裏昂明白後,笑了笑說:“請問,亞曆山大的秘書是誰?”

拿破侖答不上來,讚揚道:“問得好。”

問得好,好在哪?

按拿破侖的意思:永垂不朽者的秘書,也是永垂不朽的,這是大前提。

你是我拿破侖的秘書,這是小前提。

結論:“你也將永垂不朽。”

布裏昂明白拿破侖的意思,雖並不寄希望於依靠名人揚名,但仍不忘作為秘書對主帥的尊重,所以采用表麵請教,實則反問的方式:“請問,亞曆山大的秘書是誰?”證明了大前提的不可靠性,使拿破侖的結論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