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要真誠

沒有哪個人的生活是可以生來一片坦途,一帆風順的,總有些挫折與不如意;也沒有人能夠從不失望,從不失敗。從這個角度講,每個人都有需要安慰的時候。

麵對一個傷心的人,我們通常的做法是:講一大堆的好話,讓事情聽起來不需要那麽悲觀。

但是,講套話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為你剛一開口,他可能就意識到你怎麽說了。

安慰人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但懂得如何安慰別人的人卻並不多。

安慰要講究正確的方法,倘若安慰沒有技巧,你說的話就會取得相反的效果,會把被安慰的對象搞得更加傷心。

不把對方裝進心裏的安慰,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所謂把對方裝在心裏,簡單來說,就是要具有同理心與他感同身受。或許他的問題在你眼中都不算是一個“問題”,但對他來講卻是一地雞毛,是不好收場的一個問題。這反映了人與人的抵抗壓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差別的。在這種情況下,你要做的不是嘲笑、輕視,而是置身於對方的處境,用心去體會對方的感受。

坦率地講,現實中有些人的安慰就像是表演,隻是為了表達“我在乎你”“你傷心的時候我在現場”,但有沒有給對方貼心的撫慰,這就不好了。有時錯誤的安慰,往往是因為沒有“共情”,把別人的苦惱看得不以為然,才會讓別人覺得你說的話“沒有溫度”,甚至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如果你向朋友講述工作上的不如意,朋友淡淡地回複:“誰的工作都有不如意。”如果你向朋友述說被人誤解的委屈,朋友冷靜地表示:“誰活著還能不受點兒委屈呀?”如果你向朋友抱怨投資失敗,朋友豁達地表示:“投資嘛!有輸有贏很正常。”你將做何感想?我們不能說朋友講得不對,但就是沒有說到你的心裏去。這種安慰看似正確,實則容易起到逆反的作用,讓被安慰者從對自己境遇的傷心又變為對朋友的憤怒——你會覺得他在嘲諷你的抗壓能力。換成別人,他們也會這麽想。

每個人的生長環境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你不可能完全與他人感同身受。

同時,“比慘”也不是合格的安慰。當你抒發傷感時,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人——比如前麵提到的,他總是告訴你:“你這不算什麽,我也經曆過。而且,我當時可比你慘多啦!”就算他自己沒有相關的經曆,也會弄來一段別人的經曆,強調“很多人都比你慘”這一點。比如說,你的手在切菜時劃了一道口子,你的朋友安慰說,今天他還看到一個沒有手的人。你會怎麽想呢?是不是很無語?這本不是什麽大事,卻可能被他暗示成了很嚴重的問題。

“比慘”的安慰其實就是在告訴傾訴者——你之所以覺得不開心,就是你自己的錯,你自己是弱者才會有這些情緒。

有些話聽著有道理,但並不適合說出來。因為它不僅無法排解他人心中的苦悶,還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讓被安慰者覺得你這個人毫不貼心,從而使兩個人心生間隙。

真正的安慰需要走心的傾聽,更需要有力的行動

安慰一個人,需要走心,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有些情緒,我們隻能用陪伴、用傾聽、用語言的寬慰來進行安撫。但有些情況,卻需要用具體的行動來給予支持。他為什麽而難過?他在憂慮什麽?有些事情可能是他解決不了的,這時就需要你站出來,采用有力的行動,幫他渡過難關。

如果朋友被開水燙傷了,這樣的語言安慰讓人心寬:“天呀!這一定很疼吧!我看著都心疼了!”但如果你能為他買來一個專門治療燙傷的藥膏,就會更加貼心。

朋友剛剛失業,十分焦躁,你開導和安慰他的同時,也可以盡己所能,為他找來近期網上發布的求職信息,協助他獲得新的工作機會。

這就是走心。把對方裝在心裏,不僅靠一廂情願、一腔真誠去跟對方交流,而是語言和行動並用,成為他堅實的後盾。這樣的安慰,才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