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必須是合情合理的

俗話說得好,有理行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隻要你有理,並且能夠把自己的道理很好地表達出來,那麽,對方在仔細思考之後,就會接受你的建議,而你也達到了說服的目的。

漢朝的關內侯鄂君,就是因為據理力爭才說服了滿朝文武,為劉邦解決了難題。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平定了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在這個時候,群臣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都無法確定。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卻心中不服,議論紛紛。在封賞勉強確定之後,關於席位的高低先後又引起了爭論。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70次傷,而且攻城略地,功勞最多,他應當被排在第一位。”劉邦因為在封賞時已經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許多給蕭何,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但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關內侯鄂君揣摩出了劉邦的意圖,就挺身而出,說道:“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勞,但這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補給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麽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為什麽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自然是高興無比,連忙說:“好,好。”於是下令蕭何第一,可以帶劍入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群臣一聽,覺得有理,也就不再為此事而爭吵,接受了劉邦的安排。

劉邦本是個大老粗,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將一些從前跟著他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功臣比喻為“功狗”,而將出謀劃策的蕭何比喻為“功人”,所以蕭何的封賞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寵幸蕭何,所以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雖然表麵上不再堅持,但內心仍希望蕭何能夠排在第一。這樣,自然會引起群臣不滿,而劉邦又講不出什麽道理來,難以服眾。

鄂君卻不同,他從劉邦多次遇難,多虧有蕭何力保說起,得出了一百個曹參也不抵一個蕭何的結論。群臣都是明事理的人,聽了他的話,自然會覺得有理,也就會接受他的建議,聽從劉邦的安排。

因此,在說服別人時,如果自己師出有名,且名正言順,那麽不妨說出來,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建議是合情合理的,你的說服目的也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