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理力爭用事實駁斥謬誤

在與人論辯時,如果事理對自己有利,一定要據理力爭,用事實駁斥對方的謬誤,從而使得對方敗下陣來。在說服時也是同樣的道理,你用事實說服別人,對方自然會在你麵前低下頭來,並接受你的建議。

抗戰期間,廈門大學的一位英籍客座教授,在一次酒會上大放厥詞,誣蔑廈大不如“英倫三島之中小學校”,說什麽“歐美開風氣之先導,執科學之牛耳”,他們國家有詩聖拜倫、雪萊,劇聖莎士比亞,現代生物學之父達爾文,力學之父牛頓;而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卻“國運蹇促”,又怎麽稱得上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邦?

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是薩本棟,他一聽這話,立即理直氣壯地反駁道:“教授先生,你別忘了,中國的李白、杜甫如黃星經天之日,英倫還處於中世紀蒙昧蠻荒之時;中國李時珍寫下了《本草綱目》,達爾文的父親祖父還不知道是何許人。”

英教授一聽,頓時惱羞成怒,大聲說道:“校長閣下,請記住,是美利堅合眾國的伍斯特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造就了您的學識和才能的。”

薩校長微微一笑,說道:“博士先生,我也想請您記住,中華文明曾震驚世界,沒有中國遠古的三大發明,也絕不會有不列顛帝國的近代產業革命,更不要提什麽歐洲近代文明了。”

在這個例子中,薩校長就是抓住對方論點(即中華文明是落後的)的失誤,舉出大量的事實,給予有力的反駁,最後,終於使得英教授啞口無言了。至此,薩校長也達到了自己的說服目的。

中國有句俗話:根基不正,其影必斜。在駁倒對方的論點時,要揭穿他們的論據的荒謬,用事實做依據,為自己的論點找到堅實的後盾。這樣,就會使得對方不得不同意你的觀點,從而放棄自己的錯誤觀念。

三國時,張昭攻擊諸葛亮,說他這個軍師比不上管仲、樂毅,其根據是諸葛亮麵對曹操的進攻“丟盔棄甲,望風鼠竄”,從而導致“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

對於這些攻擊,諸葛亮不慍不火,而是根據事實,反駁道:“劉備起兵之初,兵不滿一千,可用之將隻有趙雲、關羽和張飛。新野小縣,糧少人稀,我們卻火燒博望在先,火燒新野在後,殺得曹軍十萬大軍心驚膽戰。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想當年,漢高祖屢敗於項羽之手,而垓下一戰,終於獲得了最後勝利,靠的是韓信的智謀良策啊。而韓信輔佐高祖時,也並不是每戰必勝的。”

在這個例子中,諸葛亮以事實批駁了張昭的論據,並且,針對他的“無容身之地”的誣蔑,援引劉邦、韓信的先例,說明“勝敗乃兵家常事”,而“求決勝不求累勝”才是劉備的戰略方針。

張昭之流無言以對,隻好敗下陣來。

因此,在說服別人時,一定要找到合理的依據,據理力爭,讓對方在事實麵前不得不低下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