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除對方的心理障礙入手

戰國時代的策士,都是駕馭言語的高手。在《戰國策》裏,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靖郭君是齊國的貴族,原來很受齊王重用,在國內很有權勢。後來他與齊王發生了矛盾,擔心有朝一日會與齊王鬧翻。於是,打算在自己的封邑四周築起城牆,以防止齊王的進攻。

這一舉措顯然太不明智了,以一個家族的力量與強大的齊王相抗衡,無異於以卵擊石。築起高高的城牆,不但擋不住齊王,反而會使雙方的關係進一步惡化,自速其禍。因此,眾門客紛紛勸阻,無奈靖郭君十分固執,不但不聽,而且命令守門的人不得為說客通報。

正當眾人束手無策、焦頭爛額之時,一個齊國人自告奮勇,上門求見。他向靖郭君保證,見麵時隻說三個字,多一字願受烹刑。這人許諾了這樣奇特的條件,使靖郭君產生了好奇,終於同意門人放他進來。

進門之後,這人十分嚴肅地凝視著靖郭君,過了好長時間後,才慢慢吐出了三個字:“海、大、魚。”說完,轉身就走。

靖郭君聽後大惑不解,忙叫住他追問,那人卻不肯多說。直到靖郭君聲明前麵的約定作廢時,他才作了進一步的解釋。他對靖郭君說:“先生沒看見海中的大魚嗎?何其逍遙自在,魚網捕不住它,魚鉤釣不到它。然而,一旦離開大海,在沙灘上擱淺了,就連小小的螻蟻也能群起而攻之,把它當作口中之食。如今齊國就是您的大海,若有齊王的寵信,您何須築城?倘若失去了齊王的支持,即使把城牆築得再高,又於事何補?”

靖郭君聽了這番話,不由得連連稱是,也放棄了築城的計劃。

這位說客之所以能夠打動靖郭君的心,是因為他消除了對方的心理障礙。

從交際心理學的角度看,規勸這一行為方式本身帶有某種暗示。即對方犯了錯誤,提出規勸的人真理在握,特來幫助對方,為對方指點迷津。因為這一暗示與聽話人的自尊心相抵觸,因此,很容易引起聽話人的反感。

就靖郭君而言,這種抵觸心理表現得尤為強烈——不僅拒諫,而且閉門謝客。因此,不難想象,眾門客之所以勞而無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於他們不懂得分析聽話人的心理。心理障礙不消除,再有說服力的言辭也無濟於事。

這位齊人的遊說工作,正是從消除心理障礙入手的。首先,他用“海、大、魚”三個字,激起了靖郭君的好奇心。按常理,會話時,話語應該圍繞特定的話題展開。“海、大、魚”三字,從字麵上看,和當時雙方共同關心的話題——築城無絲毫聯係。這樣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不能不使靖郭君心癢難搔,好奇之心大起。好奇心一起,則主客之勢互易。本來是靖郭君擺開了架勢,嚴陣以待,準備拒諫;現在卻是放下架子,好言安撫,虛心求諫。

不過,要克服靖郭君的心理障礙,光引起他的好奇心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其他策略相配合,他仍然不可能聽進去真話。這位齊國人所采用的第二個重要步驟便是迂回出擊。雖然靖郭君有了求諫的表示,他卻並不急於談論築城這件事,因為“築城”是個敏感話題,過早觸及這個話題,會喚醒靖郭君的戒備心理,使他重新回到原先的封閉狀態。

因此,這位老練的說客開始時,仍然若即若離地大談“海”和“大魚”的故事。直到他把“大魚”對“海”的依存關係充分論述清楚,並清晰地描繪出大魚“**而失水”為螻蟻所食的血淋淋的殘酷景象之後,才畫龍點睛地道出這則寓言的真意所在。

這對靖郭君來說,無疑是醍醐灌頂,當頭棒喝,不由得他不幡然醒悟,馬上放棄築城的計劃。

在這裏,這個人所使用,就是消除對方的心理障礙,然後再進一步加以說服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為自己的說服開山辟路。如此一來,達到說服的目的就不會是什麽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