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所有權”理論

一天,王佳瀏覽網頁的時候,忽然發現有人正在拍賣一隻雕花的翡翠手鐲。手鐲雕工很精美,晶瑩剔透。於是,王佳參加了競拍,給出的價格是最高的,到了晚上也是遙遙領先。第二天,王佳上網查詢,她的出價還是第一。她開始想象著這隻手鐲戴在手腕的溫潤感覺,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周圍的人看了這隻手鐲一定十分豔羨。第三天,王佳又登錄網站,卻發現有個網友已經排到前麵!王佳很激動,這還了得,有人會拍走“自己”的手鐲!於是,她不管預先打算出多少錢了,接著出了更高的價格。

心理學家認為,這就是“部分所有權”的現象。想想看,是不是因為“部分所有權”,才導致網上拍價螺旋上升呢?是不是拍賣的時間越久,虛擬所有權就越能抓牢競拍者,他們花的錢就越多呢?

美國心理學家丹·艾瑞裏、詹姆斯·海曼和葉西姆·奧爾亨共同做了一個實驗,探索拍賣如何逐漸影響競拍者,並鼓勵競拍者一直加價。正如他們假設的,那些出價最高、參與時間最長的競拍者,有著最強烈的虛擬所有權感覺。他們處於一種很微妙的狀態,一旦自認為某個東西已經屬於自己,就會強迫自己出高價,以牢牢掌控其所有權。

所有權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以獨特的魅力影響著我們的決策,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在描述一個人的經曆或生活故事時,也能夠運用所有物的增加與減少這種方式。比如,得到了什麽、失去了什麽,或者收獲了什麽、損失了什麽等。

所有權是如此重要,關係到我們如何更好地享受新居、汽車、家具、時裝等。然而,我們很少能對所有權做出理智的選擇,因為人類本性中有三大非理性的怪癖。

第一種怪癖,是深深迷戀自己擁有的東西,甚至不能自拔。小孩子自己的玩具汽車、積木、芭比娃娃、模型飛機是斷不會輕易送人的,不能說孩子小氣,就是成人,也會“敝帚自珍”。假如你想賣掉自己的摩托車,你會有什麽反應呢?你還沒有把它開到二手市場,就會回憶起,剛買回它時載著女友兜風的愜意,騎著它走過的風景秀麗的路程,在柳絮輕揚時如離弦之箭的風馳電掣……那時你比現在年輕好勝,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於是,一股懷舊之情溢滿你的心間,讓你對這輛摩托車難以割舍。當然,這種“自己的東西就是好”的心理不僅僅對摩托車,就是對其他的物品,也是一樣。人們對於自己的東西,就是覺得好。

第二種怪癖,總是計較自己會失去什麽,而較少考慮自己將從中得到什麽。為什麽我們對自己擁有的零零碎碎的東西如此珍愛,即使想賣掉,也會標上高價呢?說到底,人們對損失有一種強烈的恐懼,導致我們會做出錯誤的決定。東西還在自己手裏呢,我們就已經為即將失去它們而憂傷了。

第三種怪癖,是由己推人。認為別人和我們一樣,也對某物有著同樣的回憶、情緒和愛惜。我們期望買我們摩托車的人也擁有那些美好的回憶,認為購買我們房子的人也會喜愛門前那株芳香撲鼻的丁香樹。遺憾的是,買主可能隻注意到發動機的雜音,也可能隻留意地板的斑駁陸離。讓買方和賣方用同樣的角度看待交易品,簡直是天方夜譚。

所有權具有某些獨特個性。比如,我們在物品上投入的精力越多,對它的感情就越深。假如你有了自己的新居,就會仔細打磨地板,任何角落也不放過;你曾自己組裝家具,反複琢磨如何裝起來,每個螺絲釘應該擰到哪裏,最後再規劃如何布置。單是想想這些,你心中就會湧起留戀的感覺。一般來說,你為某物花費的精力越大,做事的難度越高,過程越複雜,你留戀某物的感覺就越深。哈佛大學教授麥克·諾頓把這一現象定義為宜家效應。

有時候我們還沒有取得所有權,就已經認為某物屬於自己了,並產生了擁有的感覺。這是所有權的第二個獨特個性。可以說,虛擬所有權是廣告業的主要動因,甚至在一無所有時,我們就已經把自己看作所有者了。

周末的家具商城簡直成了“超級大賣場”。麗麗和老公置身其中,目不暇接。突然,小夫妻眼前一亮,一道廣告語牢牢吸引了他們的眼球:沙發搬進家,一月可退貨!本來,沙發屬於可買可不買的東西,因為客廳的沙發早就有了,再買隻能放進臥室。但這個允許退貨的保證讓麗麗決定買下來。於是,沙發順利擺到了臥室。但是這時他們的觀念已經變了,不知不覺地把沙發當成了“自己”的沙發,認為退還沙發是一種損失。起初他們認為,隻是搬回家試用幾天,不行就退掉,不想卻掉進了所有權陷阱。

所有權不僅局限於物質的東西,也包括觀點、看法、理念等。一旦我們形成某種觀念,我們會對它過度熱愛、依戀,視若心頭之肉,一想到要失去它,就會難以忍受。那麽結果如何呢?它轉化為一種意識形態,魅力四射而生生不息,令人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