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利會引發不必要的誤會

誤會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究其根源,都是和溝通不善有關。很多誤會都源於人們在沒有了解事情真相前的主觀揣測。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後生育,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個年幼的孩子。他忙於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了一隻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趕回家時,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他把房門打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之後,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怎麽回事,再看看狗,腿上的肉沒有了,不遠的地方有一隻狼,口裏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

人們總是太過於信賴自己的判斷能力,就想當然地給很多事情下結論,而一旦得出結論,就深信無疑,還會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判斷的正確性。這常常會給人們造成很多的遺憾,有些誤會也許一生也解不開,有時候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其實,隻要多溝通一下,很多所謂的誤會都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和人之間交往,語言是人們溝通的主要工具。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但言語畢竟不是思想。由於人們的語言修養不同,就是同一思想的人,有人對事物表達得很清楚,也有的人表達得讓人聽不明白。比如,語言含混不清,措辭不當,空話連篇,丟字少詞,文句鬆散,句子結構別扭,用了土語方言等,都有可能導致信息傳遞不準或錯誤,從而導致誤會的發生。

還有幾種因素也會導致溝通不善,從而產生誤會。

1.心理因素

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常常受到人們的認識、需要、情感、態度、興趣等影響而走樣。對於一種信息,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願望去理解,采取“各取所需”的態度,有的還添枝加葉,造成歪曲。這種心理因素還表現在人們在接受信息過程中,常常喜歡根據其主觀判斷去推測對方的意圖和動機,猜測對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樣會歪曲事實,產生誤會,不僅有礙溝通,還會影響人際關係。

2.經驗因素

人們難免會把以往所吸收的信息累積為經驗。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如與人交談或寫報告,就會不知不覺地用過去的經驗過濾所收到的信息。這樣的結果是接收者所獲得的信息很可能與發出者的信息含義和意圖大不相同,溝通無效,產生誤會。

3.條件因素

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企業,往往同一個政策和製度各單位執行起來卻五花八門。這和執行的人水平不同有關,但很重要的一點是任何一項政策、製度、辦法都有一定的邊界條件。我們在傳達信息時往往隻注意傳達信息本身,而忽略這些邊界條件,邊界條件不講清楚,就會理解不一,行動失調,在工作中產生誤會。

4.渠道因素

信息傳遞渠道過於複雜繁多,會造成信息流失、信息失真。信息傳遞的渠道越多,失真的可能性越大。研究表明,在逐級口頭傳達時,每傳遞一次信息丟失30%左右。要使信息傳達盡量準確無誤,必須千方百計地減少中間環節。比如一個傳話的遊戲,第一個人說的是“今天天氣真不錯”,經過很多人傳遞後,到最後一個人說出來的竟是“我喜歡吃麻辣燙”,這就是信息傳遞層次過多,導致了信息的嚴重失真。

5.人格因素

如果溝通者在接收者心目中的形象不好、存有偏見,則後者對其所講述的內容往往不願意聽或專挑毛病;有時雖無成見,但認為所傳達的內容與己無關,從而不予理會,拒絕接受。

鑒於誤會可能帶來的各種消極後果,沒人喜歡誤會,但人際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產生一些誤會,所以在誤會產生之後,及時溝通是十分重要的。

誤會之後的溝通要把握重要的四點:一是及時;二是有效;三是注意言辭;四是互動。

及時的好處在於防止誤會加深,走向不可調和的矛盾。當你意識到有誤會產生,就應馬上跟對方溝通,而不要想對方可能也會明白這是一個誤會。要知道你想的跟別人想的肯定是不一樣的。但及時並不等於馬上,要給誤會產生後的“發脾氣”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以及對方自主思考的時間。

要準確判斷溝通是否達到了消除誤會的作用。有的人可能心裏還沒有想通,但出於一些其他原因,可能表麵上不露痕跡地說,“明白了,就是一個誤會”,但心裏並不打算對這個誤會釋然,所謂“口服心不甘”。這種情況要盡量避免,不然,無效的溝通解決不了誤會帶來的隔閡。

溝通中要注意措辭的委婉度,不要一個誤會沒消除,又產生新的誤會。還要注意用詞的準確度,因為處於誤會中的朋友可能會十分敏感於你的用語。不要把消除誤會的目的變成了造成誤會加深的實際結果。

溝通是雙方麵的事情,如果一方積極主動,而另一方消極應對,那麽溝通也是不會成功的,誤會也就自然難以消除。

春秋戰國時期,耕柱是一代宗師墨子的得意門生,不過,他老是被墨子責罵。有一次,墨子又責備了耕柱,耕柱覺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為在許多門生之中,大家都公認耕柱是最優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責,讓他很沒麵子。一天,耕柱憤憤不平地問墨子:

“老師,難道在這麽多學生當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勁,以至於要時常遭您老人家責罵嗎?”

墨子聽後,毫不動肝火:“假設我現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應該要用良馬來拉車,還是用老牛來拖車?”

耕柱回答說:“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馬來拉車。”

墨子又問:“那麽,為什麽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說:“理由非常簡單,因為良馬足以擔負重任,值得驅遣。”

墨子說:“你答得一點也沒有錯,我之所以時常責罵你,也隻因為你能夠擔負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導你。”

試想故事中的墨子和耕柱,他們忽視溝通的雙向性,結果會怎樣呢?在耕柱主動找墨子溝通的時候,墨子要麽推諉很忙沒有時間溝通,要麽不積極地配合耕柱的溝通,結果耕柱就會恨上加恨,雙方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如果故事中的墨子在耕柱沒有來找自己溝通的情況下,主動與耕柱溝通,然而耕柱卻不積極配合,也不說出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結果會怎樣呢?雙方並沒有消除誤會,甚至可能使誤會加深,最終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