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不如會說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有的人很有想法,但就是說不出來,甚至急得抓耳撓腮,但聽的人最後還是一頭霧水;有的人寫文章可以稱得上是妙筆生花,但說起話來卻是顛三倒四,很缺乏條理,不能把自己的意思順暢地表達出來。這兩種人就是典型的有話不會說。連自己的意思都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何談要別人溝通呢?更何況遇到突**況的時候,隻能尷尬地大眼瞪小眼了,不能及時地通過良好的溝通把問題解決掉。所以說,有話會說,才能展現溝通的魅力。
有父子兩個人冬天在鎮上賣便壺(俗稱“夜壺”。舊時男人夜間或病中臥床小便的用具)。父親在南街賣,兒子在北街賣。不多久,兒子的地攤前有了看貨的人,其中一個看了一會兒,說道:“這便壺大了些。”兒子馬上接過話茬:“大了好哇!裝的多。”人們聽了,覺得很不順耳,便扭頭離去。在南街的父親也遇到了顧客說便壺大的情況。當聽到一個老人自言自語說“這便壺大了些”後,馬上笑著輕聲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長啊!”好幾個顧客聽罷,都會意地點了點頭,繼而掏錢買走了便壺。
父子兩人在一個鎮上做同一種生意,結果迥異,原因就在會不會說話上。我們不能說當兒子的話說得不對,他是實話實說。但不可否認,他的話說的水平欠佳,粗俗的語言難以入耳,讓人聽了很不舒服。本來,買便壺不俗不醜,但畢竟還有些隱私的因素在內。人們可以拿著臉盆、扁擔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著個便壺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時,兒子的大實話怎麽能不讓買者感到別扭呢?而那個父親則算得上是一個高明的推銷商。他先讚同顧客的話——大了些,以認同的態度拉近顧客的距離,然後又以委婉的話語說“冬天夜長啊”,這句看似離題的話說得實在是好,無絲毫強賣之嫌,卻又富於啟示性。其潛台詞是:冬天天冷夜長,夜解次數多又怕冷,不願意下床是自然的,大一些的便壺正好派上用場。這設身處地的善意提醒,顧客不難明白。賣者說得在理,顧客買下來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這就是所謂的“有話會說”。我們常說某人會工作、會生活、會讀書等,這裏的“會”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意義,成了一種技巧性的描述,說明某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已經擁有了一定的成就。同樣的會說話,是指人能把話說在重點上,話雖然不一定多,但能讓對方聽進去。每個人都想成為會說話的人,會說話是一種本領和技能,是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的。
那怎樣才能做到“有話會說”呢?最基本的就是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麵對適當的人,說出適當的話。
比如“劉墉跳河遇屈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劉墉說了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乾隆無意中說那你就去死吧,和珅更想借機置劉墉於死地。君無戲言,那是聖旨,乾隆也不想讓劉墉死,可無法收回自己的話,就看劉墉怎麽辦了,如果劉墉真的死了,太傻,也不值得;可如果劉墉認為自己無錯,不該死,那就是冒了抗旨不遵之罪,還是得死。結果,劉墉去後堂洗了個澡,全身濕淋淋地回來告訴乾隆:“我本來想投湖自盡的,可遇到了屈原,他說自己遇昏君才投湖而死,你怎麽也來了。我一想我不能死,我保的是明君啊!”乾隆聽得是心花怒放,找個台階就下來了,劉墉不必死了。
那些能言善辯的人不是天生就會的,那些有話會說的人也不是具有某種天賦的,他們都是靠後天的學習和長期的練習,才達到這樣的水平的。其實,我們也可以試著注意一下平常我們說話的方式和用詞以及語氣和場合等,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後有針對性地加以練習,就會有所提高。
1.學學成功者的樂觀詞匯
許多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很善於從正麵、從積極的一麵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同樣是麵對失敗,那些成功者一般都會采用進取的態度來對待。舉個經典案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丘吉爾麵對倫敦被轟炸,他堅定地告訴大家:“我們的努力暫時遇到一些麻煩,但是熱情和理智仍然存在,我想我們最終還是會成功的!”
如果遇到麻煩,你說:“我們現在麵臨一個問題。”你的話在別人腦海裏隻是一個概念,認為你麵臨的問題將不大容易解決。如果換一種方式說:“我們現在麵臨著一個機會。”則會給別人留下一個積極奮鬥的印象,甚至眾人還會為你的精神感染,樂於助你一臂之力。
一個人所掌握的詞匯數量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對這些詞匯的運用以及這些詞匯對他人的影響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溝通的效果。
2.說話要注意條理,不要單純追求速度
人類的心理是很微妙的,有時聽眾並不因為你講的內容很有道理就完全信服你,他們還要顧及講話人的表達方式。講話吸引人的人都不是嘮叨或虛張聲勢的人,他們在講話中很注意循循善誘、絲絲入扣、有條有理,像春雨潤物滲透進聽者的心房,更容易被聽眾所接受。
有條不紊的談話,可給人穩重的感覺。一般來說,優秀的推銷員幾乎都不是快嘴快舌的人。倒不是因為他們反應遲鈍,不善言辭,正好相反,他們機警過人,能說善道。但他們清楚地知道,推銷商品並不光是能言善辯就可以勝任的。比如,你一味地吹噓某種商品是如何的經久耐用、質量如何一流等,顧客必定會對這種大肆鼓吹感到疑惑和戒備;相反,當你慢條斯理、一板一眼地陳述商品的性能並動手操作,顧客會因你所表現出來的誠實而對你報以信任。
人際交往也是這樣。特別是在語言溝通中,如果隻追求說話的速度,就很難產生好的效果。說話速度快似乎傳播的信息量也大,但要知道對方的接受能力和你的表述方式決定著信息被接受的價值。當然,你是否能給對方信賴感是很重要的。對於一個你根本就不信任的人,你是根本不屑聽他說話的。因此在與人交談時,應注意糾正語調生硬、語速太快的習慣。
3.精心遣詞,悉心表達
馬克·吐溫說:“……用字極具威力,每當我們用對了字眼,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都會有很大的轉變,就在電光石火之間。”的確,用對了字眼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動行動,而行動的結果便展現出另一種人生。
當帕特裏克·亨利慷慨激昂地說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麽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寧死。”這極具感召力的話激發了美國人的決心,使他們誓要推翻長久以來壓在他們頭上的苛政,結果形成燎原之火,美利堅合眾國由此誕生。
我們在跟別人說話時常常不留意自己習慣用的字眼,殊不知我們所用的字眼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掌握怎樣用字,如果我們隨著以往的習慣繼續不加選擇地用字,很可能就會扭曲所曆經的事實。一個人若是隻擁有有限的詞匯,那麽他就隻能體驗有限的情緒;反之,若是他擁有豐富的詞匯,那就有如手中握著一個可以調出多種顏色的調色盤,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人生經驗,不僅為別人,更為自己。
這就是我們體會到的,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講述出來,帶給聽者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講得繪聲繪色、懸念迭出,但有的人卻講得平平淡淡,讓聽者失去了興趣。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對字詞的運用不到位。
4.言簡意賅,簡練有力
無論在什麽場合,講話要言簡意順、字字珠璣、簡練有力,使人不減趣味。陳詞濫句、嘮叨囉嗦、不得要領,必定令人生厭。
語言還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不顧聽者的接受能力,用文縐縐、艱澀難懂的詞匯,往往既不親切,又使對方難以接受,結果事與願違。
語言需要講話者和聽者雙方都習慣、共同感興趣的說話方式來表達,這樣才容易溝通感情、交流思想。若追求華麗新奇,過分雕琢,聽者就會認為這是在炫耀文采,話說得再漂亮也不會有什麽力量。所以,使用語言要像魯迅所說的“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5.駕馭語氣,引人入勝
在所有使用有聲語言的場合,都離不開語氣。在一句話中,不但有遣詞造句的問題,而且有用怎樣的語氣表達才準確、鮮明、生動的問題。語氣是有聲語言的最重要的表達技巧。掌握了豐富、貼切的語氣,才能使我們的思想感情處於運動狀態,不時對聽話人產生正效應,從而贏得交際的成功。
6.運用語調,扣人心弦
在語言溝通中,語調往往比語義能傳遞更多的信息,能對聽眾的心理產生極其微妙的引導作用,因此更為重要。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悲劇影星羅西應邀參加了一個歡迎外賓的宴會。席間,許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劇,於是他用意大利語念了一段“台詞”。盡管客人聽不懂他的“台詞”內容,然而,他那動情的聲調和表情,淒涼悲憫,不由得使人流下同情的淚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卻忍俊不禁,跑到廳外大笑不止。原來這位悲劇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麽台詞,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單。
這個有趣的事例說明了語調的感染力。正如一位語言大師所說:“語調是語言動作的最高級、最有說服力的一種形式。”
不同的語調將導致對方不同的感覺效果。一句話起什麽作用,產生什麽效果,給聽者什麽感受,取決於說話者的語氣和語調。語調關係到口才的成功和失敗,想要交際成功,必須練習那種真實、準確、富有生命力的語調。
7.委婉暗示,曲徑通幽
葛拉西安說過:“說得恰當要比說得漂亮更好。”在交際中,經常使用委婉的方式,可以增強交際的效果。委婉是指在講話時不直接陳述本意,而用委婉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義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兩度競選總統均敗於艾森豪威爾手下的史蒂文森,從未失去婉轉的幽默。在他第一次獲得提名競選總統時,他承認自己受寵若驚。
在交際中,為給人以風趣之感,有人常常運用故意造詞的手法,曲折地表示事情的本意,但又沒有違反使用語言的規則,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在社交交談中,適當講究曲徑通幽的談話藝術,會使你魅力倍增。
8.幽默風趣,魅力無窮
幽默是人際交往中的磁石,可以將你周圍的人吸引到你身邊來。每個人都喜歡與機智、幽默的人做朋友,而不願與憂鬱沉悶、呆板木訥的人交往。
在人際交往中,冷漠的臉孔總是讓人遠離的,而微笑熱情的麵容總會讓人有親近的願望。
在日本說話藝術與人際溝通、自我成長的專家福田建先生,曾提出一個生活實驗報告:“笑容可以招來笑容。”意思是說,當我們以笑容麵對著別人時,別人也會以笑容回報。福田建還說:“笑臉迎人,不但是一劑人際關係的萬能藥,還是一劑最好的特效藥。”
在適當的場合,幽默口才可以使你更容易讓人親近,可以消除初次見麵的尷尬與不安,可以使緊張的心情鬆緩下來,從而使你更受別人的歡迎。
9.手勢表情,相輔相成
正確地掌握手勢語言的內容和運用,對我們的語言能力是必要的強化和補充,對我們的交際能力也有積極重要的作用。說話時手勢語言的運用要適度,既不能“手舞足蹈”,也不能“動口不動手”。在所有體態語言中,手勢語言用得最多,其包含的意思非常豐富。比如:通常當我們在傾聽對方說話而深有所感時,往往會很自然地雙手交叉於胸前。然而,若在雙方剛開始進行談話時,便采取這樣的姿勢,拒絕或不善的含義便相當濃厚了。
有話,還得會說,溝通的魅力才會在雙方的交流中,在恰當的語言轉換中流淌出來,滋潤對方的心田,感染對方的情緒,融洽彼此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