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會溝通的人

我們許多人在交際時不成功的原因就是不管對什麽人,想說什麽就說什麽,結果常常鬧出一些矛盾和是非。而那些成大事的人往往能做到說話看對象。

對不同的交際對手,應該使用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將這種方法稱之為“對症下藥”。

在人際交往中麵對的人和事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交際者學會適應不同的情況,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方式,說不同的話。

納爾遜·曼德拉是南非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一生都致力於解放南非黑人的偉大事業。1962年被捕後被判終身監禁。在獄中,他從不妥協,並為將來的鬥爭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迫於南非黑人的抗爭和國際輿論的壓力,南非白人政府被迫釋放了曼德拉。1994年4月,曼德拉當選為南非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在那漫長的反種族歧視的鬥爭中,他的喜、怒、哀、樂都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曼德拉出獄後,不僅要處理繁忙的工作,還得應對南非右翼勢力的威脅和迫害。當有人告訴曼德拉白人右翼勢力已經放出風來要暗殺他時,曼德拉卻十分輕鬆地回答:“我太忙了,無暇顧及我的生命。”

1991年10月,英聯邦國家舉行首腦會議,曼德拉應邀參加。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年輕的白人記者問曼德拉:“南非局勢那麽亂,黑人參政到底有無希望?”

對於這樣的提問,本來應很生氣的曼德拉竟然十分親切地回答了他:“小夥子,我的年齡是你的一倍還多,但我比你樂觀得多,你為何如此悲觀呢?”

此言一出,全場哄堂大笑。原以為所提問題會使曼德拉十分難堪的那位白人記者卻落得自己難堪的下場。

輪到一位黑人記者提問題了,他支支吾吾地說:“我的問題被剛才那個人提過了……”

曼德拉緊接著說:“那麽剛才那個人是把你嘴巴叼走的小狗。”

會場裏又是一次哄堂大笑。

這裏,針對不同的對手,曼德拉采用了不同的回答方式。對那位首先提出問題的白人記者,作為黑人的他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以一個長者的身份作了非常巧妙地回答;而在回答那位黑人記者時,他又不露聲色地將自己的情緒發泄了出來,而且是以一種幽默機智的形式。

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情感和不同的成長環境,所以在人際交往時他們所體現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因此,麵對不同的交際對手,應該使用不同的應對方法。

著名人際關係學家蘭·勒貝茨先生通過自己多年的人際關係實踐,總結出了應付各種人的九種策略。他說:“與人交往時,我最害怕碰到的是以下五種人。”

第一種人是所謂的凶悍派。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常用語言或肢體暴力威脅對方。比如“這是什麽話”或“我現在就要……”或者“你要是不……我就……”等等。

第二種人是所謂的謹慎派。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避而不見,或采取拖延戰術。他們會說“明天再說吧”或“我沒時間”或“這不歸我管”等等。

第三種人是所謂的龜縮派。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通常采取完全逃避的態度。他們總說“我不懂”或“這不行”或“我不知道”等等。

第四種人是所謂的高姿態派。這種人在人際交往時習慣用極端的要求來恐嚇對方。他們往往會說“我隻等到5點”或“中午以前一定要成交”這樣的話。

第五種人是所謂的兩極派。這種人根本不溝通,隻逼你在“要”或者“不要”之間做決定。

以上所列舉的五種人,我們可能在人際交往中經常會遇到。那麽,我們如何對付蘭·勒貝茨先生所說的自己最害怕的這幾種人呢?下麵請看蘭·勒貝茨先生總結出的九種策略:

(1)對付凶悍派最有效的方式是引起他們的注意,必須把他們嚇醒,讓他們知道你忍耐的底線在哪裏。當然,我們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要讓他們知道你忍耐的極限。

(2)指出對方行為的不當之處,並且建議雙方應進行建設性的談話,在這種情況下對方也許會收斂火氣。這時最重要的是提出進一步談話的方向,給對方一個可以繼續交涉下去的台階下。

(3)對付逃避派或謹慎派要先平定他們的情緒,了解他們恐懼的原因,然後建議更換時間或地點進行商談,適時說出他們真正的恐懼所在,讓他們覺得你了解他們而產生安全感。這種方法對付凶悍派也很有效果,隻要他們產生了安全感,自然就不會失去控製。

(4)堅持一切按規矩辦事。凶悍派、高姿態派、兩極派都會強迫你接受他們的條件,你應拒絕逼迫,並堅持公平的待遇。

(5)在人際交往時,當對方采取極端手段威脅你時,可以請他們解釋為什麽要采取這樣極端的手段,並且可以說:“我需要更好地了解你為什麽會這樣想、這樣做,以便我能接受你的要求。”

(6)沉默是金。這是最有力的策略之一,尤其是對付兩極派,不妨這樣說:“我想現在不適合談話,我們都需要冷靜一下。”

(7)改變話題。當對方提出極端要求時,最好假裝沒聽到或聽不懂他們的要求,然後將話鋒轉向別處。

(8)不要過分防禦,否則就等於落入對方要你認錯的圈套。在盡量聽完批評的情況下,再將話題轉到“那我們針對你的批評如何改進呢”?

(9)避免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辯解,應多問問題。隻有問問題才能避免對方進一步的攻擊。盡量問“什麽”,而避免問“為什麽”。問“什麽”時,答案多半是事實;問“為什麽”時,答案多半是意見,這樣就容易有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