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溝通的基礎

讚美是一門藝術,傾聽式的讚美就更是藝術中的藝術。在現代社交中,傾聽是搞好人際關係的一個有效手段。越是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那麽人際關係也就越理想。因為你的傾聽,對方可以理解為對自己的尊重和褒獎,這種尊重和褒獎其實就是一種讚美。它等於告訴對方:你說的話對我很重要,我在認真地聽呢!這就在無形中使對方獲得了一種榮譽感,滿足了對表現自我的欲望,增進了相互間的感情。

1.此時無聲勝有聲

有經驗的推銷員大都懂得“善於傾聽”的秘訣。一般商場裏有經驗的職員在處理投訴時,都會默默不語地傾聽顧客的滿腹牢騷。在這種時候,顧客會把你的沉默理解為:你尊重我,你認為我的投訴是正確的。這樣等顧客把不滿傾瀉之後,他的火氣也就消了,那麽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學會傾聽,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方法,不會傾聽的人是不懂得讚美別人的。傾聽別人的談話是日常交往中最為常見的讚美方法,但傾聽並不是靜聽,而是積極地把自己投入到角色中,在聽的同時去激發說話者的熱情。比如點點頭、眨眨眼睛的動作,對於說者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如果聽者不及時地給予說者以恰當的回饋,那麽縱使你聽的時間再長,也不會被當作知音。說話的人寧願去對牛彈琴,也不願麵對著這樣一個“高深莫測”的人。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聽者,必須達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光用耳朵是遠遠不夠的。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滿足了說者自我表現的欲望,那你就達到了無聲讚美的目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隻是被深深的掩藏在心靈的帷幕之後。當一個人把他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人生的惆悵表白給你的時候,你用你的傾聽將陽光播撒於他的世界,給予他的是對他失敗的惋惜、成功的讚美和生命能量的激發。

2.別當錄音機

如果你去問一個聽力正常的人:“你會聽嗎?”一定會遭到對方的恥笑,這種問題他一定不屑於回答你。誠然,長了兩隻耳朵,又不聾,有誰不會聽呢?可誰又會想到,坐在那兒聽的人有可能隻是一部錄音機呢!錄音機是一堆塑料和金屬構成的沒有生氣、沒有情感的物體,如果聽者成了一部隻知道開關運行的錄音機,那麽是無法激起說話者的**的。說話者的第一感覺便是:你在敷衍我!這樣錄音機式的聽者又怎能達到讚美別人的目的呢?

所以,聽應該是傾聽,是對說者表現出了極大的注意的聽。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來證明聽者的態度對說者有著極大的影響。

讓學生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結果上課的教授照本宣科,不看學生,無強調,無手勢;讓學生積極投入——傾聽,並且開始使用一些身體語言,比如適當的身體動作和眼睛的接觸。結果教授的聲調開始出現變化,並加入了適當的手勢,課堂氣氛生動起來。

由此看出,當學生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時,教授因得不到必要的反應而變得滿不在乎起來。而當學生改變態度,用心地去傾聽時,其實是從一個側麵告訴教授:你的課講得好,我們願意聽。這,就是無聲的讚美,並且起到了積極的效果。

俗語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適當的眼神交流可以增強聽的效果。這種眼神是專注的,而不是遊移不定的;是真誠的,而不是虛偽的。發自靈魂深處的眼神是動人心魄的。

錄音機做不了“小動作”,而傾聽者則必須做一些“小動作”。身體向對方稍微前傾,表示你對說者的尊敬;麵向對方而坐,表明“我們是平等”的暗示,這可使職位低者感到親切,使職位高者感到輕鬆。自然坐立,手腳不要交叉,否則會讓對方認為你傲慢無禮。傾聽時和說話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恰當的距離給人以安全感,使說話者覺得自然。動作跟進要合適,太多或太少的動作都會讓說者分心,讓他認為你厭煩了。正確的動作應該跟說話者保持同步,這樣,說話者一定會把你當作“知心愛人”。

3.你說得太好了

傾聽並不意味著默默不語,除了做一些必要的“小動作”外,還得動一動自己的嘴。恰當的插話不但表示了你對說者觀點的讚賞,而且還對他暗含鼓勵之意。

當你對他的話表示讚同時,你可以說:

“你說得太好了!”

“非常正確!”

“這確實讓人生氣!”

……

這些簡潔的插語讓說話者想釋放的情感找到了載體,表明了你對他的理解和支持。

同時,聽者還可以用一些簡短的語句將說者想傳達的中心話題歸納一下,這種能夠使說者的思想得以突顯和升華,同時也能提高聽者的地位。

另外,我們還可以向說話者提一些問題。這種提問既能表明你對說者話題的關注,又能使說者說出欲說無由的得意之言。

學會傾聽其實是讚美藝術的第一步。我們要讚美別人,首先得有讚美的依據。那些沒有根據的子虛烏有的讚美隻能引起對方的反感。而聽就是我們獲取讚美所需依據的必要手段。我們可以通過聽第三人的談話,而獲取必要的信息;我們也可以直接在聽說話者的同時,找到讚美對方的材料。為了知道更多的東西,為了讓我們的讚美變成溫暖他人的陽光,我們就必須進行有效的傾聽。

入神的傾聽本身就是一種讚美。它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別人,有助於克服彼此間判斷上的傾向性,有利於改善交往關係。在入神地傾聽別人談話時,你已經把你的心呈現給對方,讓對方感受到了你的真誠。我們去傾聽別人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設身處地地理解他們的幸福、痛苦與歡樂的時候,使我們能夠把對方的優點和缺點看得更清楚。

入神的傾聽有利於對方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對方明白我們的傾聽是對他的尊重以後,他同樣會認真地聽我們說話,這樣我們的讚美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對於領導來說,傾聽職員的談話,在有助於充分了解下屬的同時,說明了你對下屬的體貼和關心。這種沒有架子的平民領導到哪兒都會受員工歡迎的。

對於員工來說,傾聽領導的談話,是對領導威嚴的有效維護,說明了你對他的尊重。這樣的員工說出來的話,即使不是讚美之辭,領導也會很喜歡聽的。

在員工之間,傾聽則能促進情感,加深相互間的理解,引發精神上的共鳴。

不懂得傾聽的人,則總對別人說“想說愛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4.兼聽才能明斷

世界上隻有狂妄的人,或者是愚蠢的人,才會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認識、了解一個人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去收集有關的信息。聽是接受的前提,各種各樣的信息都得聽,這樣才能給我們的讚美對象作出合乎實際的、恰當的評價。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是唐朝名臣魏徵的名言。本是用來形容封建帝王集思廣益,聽取各種意見,才能辨別是非曲直,治理好國家。但是,在我們讚美別人的時候,同樣應該采取“兼聽”的態度,“偏聽”是不可能對一個人做出合理的讚美的。

趙括長平之戰折損趙兵40萬,這個典故幾乎是無人不曉。後人多半都將罪責歸咎於趙括的紙上談兵,實際真正的罪人應該是趙王,確切地說,應該是趙王的“偏聽”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別有用心的大臣向趙王推薦趙括,稱讚他是將門之後,熟讀兵書、精通兵法,定能不負迎擊秦兵的重任。隨即又是趙括自己一番口若懸河的“紙上談兵”,使得趙王對這個年輕後生也大為讚賞,聽不進“知子莫如父”的趙奢的勸說,最終換下老將廉頗,派趙括帶了40萬趙兵去跟秦人抗擊。

40萬趙兵被坑殺,慘絕人寰。如果趙王能夠“兼聽”的話,把對趙括的各種評價綜合起來,做出正確的決斷,那麽戰國爭霸,鹿死誰手還未可知。趙王聽信一麵之詞,輕下決斷,最終換來了長平之敗。

“兼聽”能讓我們辨別出一些虛假的讚美。因為讚美能給人帶來宜處,有許多人便會翻動三寸之舌,千方百計地製造和利用虛假的讚美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如趙王一樣,“偏聽”這種讚美,就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虛假的讚美可以使聽者受到蒙蔽,無法真正看清被讚揚者的優點和缺點。比如,某廠正準備任命一個科長。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張三在和廠長的閑聊中對李四大加讚美,說他如何的辦事認真、尊重上司,廠裏的許多人都希望他能夠當上科長。過了幾天,王二又對著廠長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遍。這時,你若是廠長,該怎麽辦呢?因為平時李四在你眼中也表現得非常出色,是個做科長的料。如果這時輕下結論,那你就錯了。原來這個李四在廠內表現得如謙謙君子,卻常在家裏聚眾賭博,張三、王二都是他的賭友。

盡管有很多人舌綻蓮花,善於言辭,常用精美的包裝掩藏虛假的實質,給聽者一種逼真的假象,但隻要我們采取“兼聽”的態度,便能看清其廬山真麵目。

“兼聽”除了能讓我們揭穿虛假讚美,也能讓我們識破小人的讒言,給當事者以應得的讚美。

據說魏王派樂羊帶兵攻打中山國,竟然久攻不下。平時跟樂羊有嫌隙之人乘機大進讒言,說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樂大將軍必有異心,因為中山國有他的兒子作人質,他很有可能會率軍投降中山國。一年之後,樂羊滅了中山,班師回朝。論功行賞時,魏王給了樂羊一隻精美的大箱子。樂羊還以為是金銀珠寶,待回家打開一看,才發現竟是一箱大臣們詆毀攻擊他的奏章。

在這個例子中,魏王如果“偏聽”一班朝臣的讒言,降罪於樂羊,就有可能釀成大錯。可貴的是他在聽了讒言的同時,也聽了為樂羊辯護之言,兩相參照,做出了明斷。那一箱奏章,可以說是他給樂羊的最高獎賞。

5.洗耳恭聽

翻看許多學術著作的編著者前言,總會看到最後印著“敬請指教”“不吝賜教”的詞語,這就是謙虛的詞。作為學術研究的專家,作者的水平是很高的,這種話多半是自謙。如果哪個毛頭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真去“賜教”人家一番,那肯定換來的是對方的不屑。

所以,如果辦公室來了個新同事,剛進門就對你謙虛地說句:“請多多關照!”你該怎麽辦呢?你是否就過去來一番指手畫腳的關照?這種情況一般是不會有的。但遇到了較為“高明”的自謙時,處理不好則往往導致不快。

貴有自知之明,才能使自謙者滿意。一般來說,身份地位的差異,導致了處理自謙方式的差異。對於下級的自謙,領導可以泰然處之;對於同事的自謙,嬉笑應付之;對於領導的自謙,則要小心謹慎地對待。

總的來說,處理自謙可以從自謙者說話含義的正反兩個方麵進行。要麽就順著自謙者的意思,肯定他的觀點,然後再給予一定程度上的讚美;要麽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否定自謙者的觀點,提出與之截然相反的觀點。對於領導的自謙,順接的較多;麵對同事的自謙,反接的較多。但具體使用什麽方式,還得看具體情況而定。

有的時候,對方的自謙之語隻是客氣話,與具體情況並不一致。這種時候,最好用反接。

有的領導在開會結束的時候,總喜歡說:“因為水平有限,談得不夠深入的地方,講得不夠透徹的問題,還請大家多批評指正。”對於這種情況,說話者多半為了表示謙虛的客套,反接應該比較有效,即對說話者的觀點進行否定;光否定了還不行,還得找出具體的論據來支持你的觀點。比如,你可說某個問題你本來還不了解,但聽了講話後便恍然大悟了。另外你還可以讚美他說話的語氣是如何的抑揚頓挫,如何的引人入勝;還可以稱讚他能夠做到理論聯係實際,能夠把死的東西說活,使聽者受益匪淺。像這樣既讚同說者觀點,又列舉他自己都可能沒發現的優點的讚美,對方一定喜歡聽。反之,單純的空洞的反接難以讓自謙者獲得一種心理平衡,會反感你的讚美。

另外就是順接,也就是承認對方的觀點,但承認以後不能就此打住,還應該給予對方一點希望和鼓勵。否則,對方雖然謙虛在口上,內心其實是大大的不快。

例如在一次朋友聚會上,你的豪飲使大家折服。同事小張過來跟你說:

“我的酒量比你差多了,女同胞都不屑搭理我。”

你可以有兩種回答方式:

A:“當然啦!你看你一杯就暈了。”

B:“當然啦!你看你一杯就暈了。不過酒可不是好東西,喝多了容易誤事。你看我現在威風,待會兒你嫂子可要發威了。

第一種雖然是事實,但一定惹得對方不高興。它忽視了對方掩藏在話語後的一種心理需求。顯然,第二種回答比較得體,它在承認了對方觀點以後,話鋒一轉,把對方的長處給顯露了出來,滿足了對方不甘人下的微妙心理。

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但同時謙虛後麵隱藏著令人捉摸不定的東西。要把握住這種東西並不容易。在應付別人的自謙時,一定要謹慎從事,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粗枝大葉隻會招致不快。

6.自知之明與“為了您”

“自知之明”不但能讓我們破解說話者的自謙,更重要的是能使我們看透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謊言。

走在大街上,可以說我們是走在陽光大道上。商家和明星都在極盡溫情地對我們說:“為了您……”

回到辦公室,老板“含情脈脈”地對你說:“為了您……,您到車間去吧!”

同事說:“為了您……”

下屬說:“為了您……”

如果一個人沒有“自知之明”的話,便會心甘情願地踏進這樣一個個溫柔的陷阱。這時候,你就像魚,他們就像薑子牙。

如果有“自知之明”的話,你很容易看到這句甜蜜的“為了您……”後麵隱藏著多少潛台詞。

商家:“為了您(讓我們賺到更多的錢)……”

明星:“為了您(我的銀行存款增加位數)……”

老板:“為了您(我的醜事不被張揚)……”

同事:“為了您(我的獎金)……”

下屬:“為了您(我的升遷)……”

俗話說“聽話聽音”,別人的話在那餘音嫋嫋,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體會到其間的真義。

棄政從商的張政委發現,最近的生意越來越冷清了,他怎麽想也想不通。

想想兩個月前,身為警隊政委的他還前呼後擁的,跟三教九流的人混得也很熟,各種應酬多得簡直沒法應付。本以為憑著這一張交際網,棄官經商,開家飯莊,不愁沒有吃客,一定能四季發財。誰知道還沒有一季,發財美夢就快破滅了。

張政委冥思苦想,若有所思地說了一句:“人走茶涼!”

人走茶涼、沒錯。但真正的原因恐怕張政委永遠也想不出來。老罵別人缺乏“自知之明”的他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落到了今天,也正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

在權力的光環下,張政委是燦爛的。所有人都來找他辦事,想分一杯羹。市民不敢得罪他,得罪了怕睡不好覺。商場需要他幫忙整頓商場的治安。平時他得到的不是奉承,就是讚美。而現如今環境變了,人們對他的態度也就變了。

缺乏“自知之明”的張政委不明白給他帶來榮耀的隻是他頭頂上權力的光環。當光環都消失了,他還幻想著用它給自己帶來財富,這種事情每時每刻都在上演。當別人恭維、讚美你的時候,你應該想一想,他到底是在乎你,還是在乎你的身份或地位。沒有“自知之明”的人,給自己帶來的隻能是“人走茶涼”的困惑與淒涼。

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往往會自吹自擂、自我誇詡。這種人自視甚高,卻為人所看不起。這恐怕是因為與中國人喜歡謙虛的性格特征格格不入,這種行為便被看作是最愚蠢的行為而為人所不齒。

兩個人交談,都喜歡聊一些自己感興趣和比較了解的事情。作為一個傾聽者,看著說話者充分滿足了表現自我的欲望而產生的快感,也不可避免地被勾起一展風采的欲望。

說可以,但不可以過度。因為這個時候,對方是主角,你是配角,你不能把人家的彩給奪了。要是你在自吹自擂,不著邊際地自誇,對方一定會心中不快。

有“自知之明”的人,即使是說,也隻是說對方所感興趣的事和問題,這往往能博得對方的好感與讚賞。相反,有的人則老提與對方無關的事,使對方索然寡味。所以,在這種時候,要牢記作為傾聽者的你隻是配角,要把自己淡出去,忘掉自己,談對方感興趣的事,提對方風光的事。即使你可能對他不太了解,談的跟實際有些出入,但仍能博得對方的讚賞與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