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正視焦慮思維:讓自己更有包容力 焦慮不能改善任何現狀

生活中的一切,無論是苦難還是幸福,無論是煩惱還是快樂,都有存在的理由,我們都無法回避,也無法挑選。隻有用心去對待,才能真正體會生活中的美好。生活既是人的對手,也是人的朋友。作為對手,生活經常會給你出難題,在你前進的方向設陷阱,但是隻要用心去對待它,便能行走自如,便能征服它,把它變為你的朋友。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原本生活條件很不錯,但卻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愛焦慮。他們對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心懷不滿,總是不停地焦慮這焦慮那,天氣不好、工資不漲、上司永遠臭著一張臉、工作怎麽也做不完、老婆做飯難吃、孩子不聽話……好像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好像天下所有的人都虧欠了他們,在全世界他們是最不幸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總是不合理的。

我們會覺得這種人有點好笑,他們看問題往往以“寬於律己,嚴以待人”為原則,以“自己的得失”為標準,隻考慮自己的得失,讓自己獲益就是對的,讓自己受損就是錯的,絕不肯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他們那樣做的理由。總之,任何事都是別人的錯,所以任何不利於自己的東西都是他們焦慮的對象。

這些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高興的事全拋在了腦後,不順心的事必須掛在嘴上,於是他們便覺得活得累,焦慮就又變成了最理所當然的出氣方式。而且焦慮不但不能對現狀有任何有利的改善,還會使問題惡化,把自己的心情弄得更糟糕。

心理學家指出,無休止地埋怨對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傷害。當人們習慣焦慮時,就很容易發現生活中許多負麵的東西,並不自覺地加以擴大,甚至一點點小事都能讓他浮想聯翩,進而感慨自己的艱難。這種心理會使得人們傾訴的欲望非常強烈,情緒就會越來越焦慮。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簡單的幾句話已經把道理說得很明白了,焦慮命苦、怨天尤人的人總是把貧窮、不成功歸咎於命運。殊不知,那些天生的不足並不是阻礙你成功、快樂的根本原因,分明是你把它看得很嚴重,將它當作你生活中的障礙,或是失敗的借口。但是認真想想,你所焦慮的事,根本不是什麽大不了的問題。

瑞克天生有點缺陷,但並不明顯,乍一看,他和正常人一樣,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人發現他身體的缺陷。直至進入七年級,上手工課時,他的這個缺陷才顯現了出來。

有一次,在手工課上,全班26個男孩照著相同的草圖做家具,25個男孩做出的成品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唯有瑞克的不合格。開始,他想做木工活是需要一定的天賦的,或許自己並沒有那種天賦。後來,一次偶然的聯想讓瑞克震驚,他突然間認為,自己做不好木工活並非因為他缺乏這方麵的天賦,問題出在他與生俱來的缺陷上。

從此以後,瑞克心裏充滿了怨恨,他多次悲哀地想:“我是個殘疾人!上帝怎麽會這麽對待我呢?為什麽我的身體不能和常人一樣?”這個事實成了他的噩夢,令他難以麵對,每每遇到哪怕能沾上一點邊的事,他都會浮想聯翩,讓自己痛苦得不能自拔。

很多年以後,29歲的瑞克與一名女子結婚後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傑克。傑克活潑健康,一點缺陷也沒有,瑞克終於感受到了人生中的幸福。作為一個男孩的父親,瑞克有著重大的職責,那就是教會兒子一些手工活,如做一張小板凳,修理抽屜上的把手,等等。本是為人父親的快樂之事,卻是瑞克心中的痛處,他愈加焦慮起命運對自己的不公。

終於有一天,天真可愛的傑克在看到鄰居家父子一起做手工活,他對自己的父親說:“爸爸,我們能不能也一起做一個小衣櫃呀?”

瑞克大驚失色,戰栗著回答兒子說:“孩子,事情是這樣的……爸爸不能教你,因為……”

傑克瞪大了眼睛,似乎等待著父親告訴他什麽可怕的事實。

“你是不是常常看到那些木匠、建築工、電工,他們總是把一支鉛筆夾在耳朵後麵?”

傑克點點頭,安靜地等著下文。

“但我卻不能像他們那樣!”瑞克再次悲傷地抱怨說,“我的耳朵向外遠遠伸出,不貼近腦袋,所以夾不住鉛筆。我不是個正常人!我是個殘疾人!”

看到這兒,我們可能會笑,原來瑞克焦慮的“殘疾”竟是這樣的小事。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是否自己也曾犯過類似的錯誤,把很多事看得很嚴重,憤世怨人,遷怒於社會的不公、上帝的偏向,甚至把它當作追逐幸福生活的障礙、失敗的借口。但是如果認真想一想,你可能就會發現,你所焦慮的問題,根本不成為一個問題。

就像故事中的瑞克一樣,出問題的其實是他自己的“心”,而不是看似略有異樣的“耳朵”。當我們清除掉心理的陰影時,往往就會忽略“耳朵”的異樣。當然,焦慮作為人性中的一種自我防衛機製,要完全斷絕很難。但我們至少應該做到在焦慮的時候提醒自己,這個焦慮隻是暫時的出氣宣泄,可做心靈的麻醉劑,但絕不是心靈的解救藥方。

生活需要用心料理和照顧,才會開出最絢麗多彩的花朵。生活多種多樣,適合自己就行,不要給自己太多的條條框框,沒有什麽是不能做的。凡事做到有自己的原則,用心對待生活,生活便會把你當成永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