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姆效應:失去的才是最寶貴的

布雷姆效應的意思是說,即使是沒有價值的東西,一旦失去的時候,都會覺得非常的可惜,而產生想要追回的想法。

心理學認為這是因為在選擇的自由被剝奪後而產生的一種帶有逆反心理的情緒,也就是想要恢複被剝奪的自由,這種狀態稱為“負麵情緒”。

例如在這裏有三種東西可以自由選擇。但是由於某種因素的幹擾,無法做出對其中一種的抉擇。

這時,每個人都會有反對的心態,會產生想要擁有這個不能選擇的東西。也就是說,產生了一種想要恢複自由的強烈願望,因此使這個東西的魅力提高,得到更高的評價。

心理學家布雷姆等人為了確認這一點,做了以下的實驗。

聚集一群大學生,拜托他們協助唱片公司的市場調查工作,內容為調查大學學生喜歡的音樂類型。調查的第一天,讓這些大學生聽四種音樂CD盤,然後再按喜歡的程度分別給予評價。

這時告訴大學生,為了感謝他們協助調查,等到明天調查結束後,會讓他們在先前聆聽的四種唱片中挑選一張,當作禮物。

這四種音樂的CD唱片都可當作贈品。而且告訴他們,其中三種價值3美元,其中一種價值1美元,借此來實驗選擇自由的重要性。

第二天,和大學生約定的唱片已經送來了。主持實驗者宣稱:因為運送過程中有些錯誤,現在隻有其中的三張唱片能送給各位了。而沒有送來的這一張唱片,是前一天大學生們普通給予較低評價的一張價值3美元的唱片。

為了與以上的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則在另外一次贈送唱片全都送達的情況下,進行同樣的實驗。

布雷姆等人預測大學生們經驗的負麵情緒,應該是失去3美元的CD唱片時比失去1美元的CD唱片產生更嚴重的負麵情緒。但實際上,大學生並未根據唱片售價改變對唱片的評價。

將四張贈送用唱片中的一張唱片沒有送達(就是前一天評價較低的唱片)。在這個條件下再度進行實驗。結果當四張贈送用的唱片全都送來時,對唱片的評價並沒有出現任何的負麵情緒。但若有一張無法送達,那張不能成為選擇對象的唱片,讓大學生們對其重新評價時,則明顯比前一天的評價提高了不少。

這樣的傾向明顯的表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原先不屑一顧的東西,一旦失去之後,孩子就會纏著父母說:“我要那個東西!”一旦真的買給他,他又變得不是那麽想要了,甚至興趣大減。

結論是這種反對的心理狀態,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究竟真的喜歡什麽東西,什麽東西比較好而引起的。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沒有對於人或物可以加以評價的絕對標準。

例如,放置四個同樣的物品在這裏,當顧客若無其事地在拿起其中的一個,店員說:“我不建議您選擇購買這個產品。”這時,顧客就會很奇怪的問你:“為什麽呢?”反而比較容易留下印象。

此外,若將賣不出去的東西定出較高的價格,反而比較容易賣出去,可能也與此有關吧!看起來比較顯眼,或者原本埋沒的商品一旦賦予較高的價格時,顧客可能就會認為這才是好東西。

我們不是常愛說:“一分錢,一分貨”嗎?恐怕就是這個道理。“看起來沒這個價值,為什麽會這麽貴呢?”這時就會中圈套,開始對這個東西感到興趣。

人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判斷事物,但是在做最後決定時,可能會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邏輯而左右思考,做出錯誤的判斷。所謂的思考,隻是人們的想法,而不是真正思考後的判斷。結婚也是如此。沒有人可以保證婚後一定會幸福,可是在結婚之前,大家卻都認為自己一定能擁有幸福的婚姻。

雖然自己深思熟慮,基於明確的根據來做判斷,可是到最後卻可能還是按照自己的情緒來做決定。

雖然交往還不夠深,但因為對方要調走而結婚的例子,也是時有所聞。先前他隻不過是交往對象中的一個,可是一旦調職走後,就會失去這個男朋友。

雖然有些勉強,但在快要失去這個人的時候,就會突然覺得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也就是說,我們判斷事物時,並不具有絕對的標準值,因此容易產生錯覺或誤解。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人生才顯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