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因接觸效應:增加曝光你就贏了

單因接觸效應又叫多看效應、曝光效應、接觸效應等,它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人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某樣事物出現的次數越多,對其產生的好感度也越高(當然前提是這件事物首次出現沒有給人帶來極大的厭惡感)。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

對人際交往吸引力的研究發現,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但在人際關係上,為了獲得對方的好感,難道隻是接觸次數增加就足夠了嗎?

曾經有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方法是準備12張某大學畢業生的大頭照,然後隨便抽出幾個人的照片並讓學生們看這些照片。開始實驗時,對這些學生說明:“這是一個關於視覺記憶的實驗,目的是為了測定你們所看的大頭照,能夠記憶到何種程度。”而實驗的真正目的,則在於了解、觀看大頭照的次數與好感度的關係。

觀看各大頭照的次數為0次、1次、2次、5次、10次、25次,按條件各觀看兩張大頭照。隨機抽樣,總計86次。

實驗結果證明,接觸次數與好感度的關係成正比。也就是說,當觀看大頭照的次數增加時,不管照片的內容如何,好感度都會明顯的增加。

最能有效活用這種單因接觸效應的就是電視廣告。剛開始覺得無聊的廣告,每天多看幾次,就會漸漸覺得有種“親切”之感。連續劇也是如此。沒有看過的人完全不感興趣;一旦持續觀賞之後,每天沒看到主角,似乎就會覺得情緒有些不穩定。像新聞主播或主持人也是同樣的,每天看就會逐漸產生好感。

因此,演藝人員的人氣雖然與個人的個性或演技有關,但大多和電視上出現的頻率多少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在電視上露臉的頻率較多,觀眾自然對有較多單純接觸的演藝人員產生好感。從這種意義來看,人氣的確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但單因接觸效應還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一定要有較好或者不壞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好,就算日後再見多少次麵,單純接觸的效果也無法發揮作用。就像我們每天在公司或學校中會遇到很多人,如果無條件地應用“單因接觸效應”的話,按道理可能會喜歡所有的職員或同學了吧!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應該還有幾個討厭的上司或同事、同學。

實際運用這個研究所產生的效果的推銷員。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則不管再去拜訪幾次,對方也無法從內心接納你,因此,一定要先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雖然服裝等打扮和說話的技巧是重要的要素,但是若請教一些高明的推銷員,他們都會告訴你,給顧客帶一些所需要的信息去比較容易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生意反倒是次要的了。例如對方在玩股票,如能給他提供一些有關股票的信息,定能吸引對方的關心,最後使他認識自己的存在。反複幾次後,單因接觸效應就能發揮出作用。對方一旦對自己產生了好感,就能順利地將產品推銷出去。

換言之,如果這種熟知性無法發揮作用的話,對方就不會產生關心或好感。所以,平時在公司或學校光是擦肩而過是不行的,應該出聲打招呼,讓同事或同學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