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空間效應:謹防外界幹擾自己的內心

相信很多男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吧,如果說在同一個廁所裏,站在旁邊如廁的是公司裏的老板或學校裏的老師,恐怕就更尿不痛快了吧。

此外,廁所非常擁擠,在排隊時也頗不平靜,這是因為雙方的個人空間受到侵害的緣故。

而在最低限度之下,若能確保兩邊都沒有人站立,則不管其他的位置有沒有人使用,由於能確保自己的個人空間,就能放鬆心情,集中精神來如廁了。

搭乘擁擠的車子或電梯,雖然天氣不是非常悶熱,也不至於會呼吸困難,但是就是有些人會覺得很不舒服。或者是在很空的電影院中,明明還有其他的座位,但若有人坐在你旁邊的話,你也會產生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不論是誰,大都會想像自己的身體周圍,都有一個拒絕他人進入的空間,好像是一層“看不見的泡沫”似的防護罩。如果他人侵入到這個“看不見的泡沫”內側,心裏就會感到很不舒服。

這個“看不見的泡沫”就是“自我的延長”,也就是自己展現行動時,隨身攜帶的“勢力範圍”。在此姑且將其稱為“個人空間效應”。

關於這個個人空間,菲利普和索馬進行了以下的實驗。

選擇目標是在圖書館的大桌前獨自認真用功的女大學生。雖然其他椅子是空著的,但實驗者卻故意選擇坐在這個女大學生的旁邊的座位。

最初,女大學生所采取的反應大都是共同的,也就是豎起手肘,或是用手臂抱著頭,好像是縮在自己殼中的姿勢;或是盡量不要看隔壁的人(實驗者),身體朝向相反的方向。或是將書或背包等私人物品,擺在身體周圍,好像堅立起的“柵欄”以劃清勢力範圍的界線。

如果這樣還是覺得有些別扭,甚至會挪動座位,盡量離旁人遠一點。若是旁邊的人有打擾的舉動,30分鍾以內,有70%的女大學生會站起來另尋其他座位;若在不受旁邊人打擾的情況下,30分鍾內會站起來的人則隻有10%。由此可知,女大學生的確感受到了相當難受的不快感。

精神醫學認為人類擁有三個空間,分別為:側麵、正麵與後麵。側麵是屬於私人色彩強烈的空間,就像要說悄悄話時,我們會坐到對方的旁邊。戀人們走在街上或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時,基本上都是並肩而坐的。換言之,允許對方進入私人色彩強烈的空間,就表示這個人是自己的“愛人”或是值得信賴的人。

正麵視野的範圍是交涉空間,也是對立空間。在工作時要討論具體的內容或條件,或進行信息交換時,則一定要坐在正麵。

後麵則被稱為死亡空間。通常沒有任何的意義,但若感覺不安或有恐懼感時,一般人則會突然在意自己的背後。雖然並非時時注意背後的情況,可是隻要一感覺到不安或恐懼,就會覺得背脊發涼。例如走在黑暗的巷道中,覺得“可怕”或“不舒服”的時候,就會非常在意自己的後方。雖然後方並沒有人,卻總會產生一種好像有人在後麵追趕著自己,甚至有腳步聲傳來的錯覺。這都是因為後麵是“死亡空間”的緣故。

除了以上三種空間外,人類還有一個空間,就是上方的空間。據說這是神明主宰的空間,所以上方是崇高的空間,是自己受到控製的空間。因此,我們大多數人通常會無意識的避免低頭俯看別人。至於有些人“目空一切”當然另當別論。

在有些國家,如東南亞諸國,人們很忌諱被別人摸頭,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日本也有一項古老的傳統,那就是如果經過睡覺的人的身旁,則絕對不可以從他的頭上通過。不論古今中外,頭頂上方都被視為是一個相當神聖的空間,敬請大家留意,不要去侵犯他人的“神聖空間”。

即使我們不知道理由何在,但都會自然的按照不同情況來選擇座位。隻要對照這些精神醫學的研究,就會發現這些作法的確非常具有說服力。

個人空間會對個人的行動或精神生活等各方麵造成影響。個人空間具體的大小,則是會因人的性格、年齡、性別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男性的個人空間比女性大;大人比小孩大;內向者的個人空間又比外向者的大。至於對特定人物的個人空間,則因與對方關係不同而會變得更大或更小。與親密的人接觸時,個人空間比較小;但對需要注意的對象或討厭的對象,個人空間就會隨之擴大。

街上的行人,可能會因為“擦肩而過”相碰等小事,而動用暴力。這種粗魯型的人,其個人空間比一般人更大。

像我國這種人口眾多的國家,要確保個人空間實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中國人內心設定的個人空間相對比外國人要小。

每天都要搭乘擁擠的交通工具上班;走在街上或百貨公司、超級市場、書店等等,到處都是人。一天當中,大半時間的個人空間都會遭到進入,反複過著不甚舒服的生活。

那麽應該采用何種方法,使自己不穩的精神安定下來呢?這時不妨想象進入自己個人空間的人是沒有生命的物品,如此就能緩和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