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不可對意外心存僥幸

簡單地說,墨菲定律說的是:怕什麽來什麽,而且一定會來。

2003年lO月2日晚間,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戲院宣布了2003年度搞笑諾貝爾獎。這是自1991年度以來的第13次頒獎。所有的搞笑諾貝爾獎活動均由《不可能研究的年報》(英文名首字母縮略為AIR)評選。這次活動得到哈佛拉德克利夫科幻協會、哈佛計算機學會、哈佛拉德克利夫學生物理學會的協辦。頒獎典禮中有四五位真正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到場,整個頒獎過程持續90多分鍾,期間哄笑聲不斷。

這一年度的搞笑諾貝爾工程獎授予愛德華?A?墨菲、約翰·保羅·斯坦普和喬治·尼克斯,他們的貢獻就是在1949年共同創立“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將原先的基本工程法則“如果有兩種或更多種方式做某事,其中一種能導致災難,有人將會采取這種方式”,換一種方式來表述:“有可能出錯的事情,均會出錯。”

墨菲的全名是愛德華·A·墨菲,生於1917年,職業是航空工程師。他在1949年參與美國空軍一項火箭發射計劃,測驗一個人的身體對速度的增加能有多大的容忍限度。當時有兩種方法可以將加速度計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有人如此“精準”地將16個加速度計全部裝在了錯誤的位置上。於是墨菲作出了這一著名的論斷:“任何可能出錯的事都會出錯。”

沒有幾個月,這句話就傳遍了整個航天工程學界,成為科技文化領域的至理名言,後來普及成美國人的日常話語。1958年“墨菲定律”的條目被收入《韋氏大字典》。

在英語國家有一句口頭俚語,常用於詼諧地評論社會人生,流傳廣泛持久,就是所謂的“墨菲定律”。碰到某些日常瑣事,或者遭受某種無所謂的挫折,人們通常都會自我解嘲地說:“有什麽辦法呢?這是墨菲定律嘛!”

除了“凡是可能出錯的,準會出錯”這句最經典的名言以外,墨菲定律還體現在:

凡是鋼筆落地,總是筆尖朝下;

凡是蛋糕落地,總是奶油朝下;

凡是我喜歡的女孩,總是名花有主;

如果有可能出現幾個問題,那麽造成最大損害的那個將是第一個出錯的;

如果一切似乎進展順利,你顯然忽略了一些東西;

在更換新的之前,你永遠不會找到丟失的物品。

墨菲定律不是物理學與概率學上的定律,而是一句警句,警示人們不可心存僥幸,要盡量做好充足的準備。打個比方,你看到桌子上有把剪刀,家裏又有小孩子的,就不要想著孩子在睡覺,可以等會再收拾。馬上收起來,墨菲定律告訴你:因為最壞的可能一定會發生。

對待墨菲定律的態度也有兩種:有人把它當作借口——差錯難免,無能為力;另一種則把它當作警鍾——時刻警惕,力保安全。其實,在差錯與後果之間,還有一條最後的防線——檢查。事故是可能避免的,關鍵在於預防。

1.提升預測能力

預防離不開預測。在你動手做一件事情之前,不放先在腦海裏預覽一遍過程,這就很容易發現平時注意不到的細節和可能出問題的環節。隨著你的經曆和經驗越來越豐富,你會發現你能感知到的風險就會越來越多。

刻意的練習和思考是可以提升預知能力的,從前也許你隻知道一二,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可能就能抓到七八分的程度了。

2.增強抗壓能力

不思考不準備是很輕鬆的,但你可能會麵臨無力解決當下局麵的狀況。特別是工作和生活上經常出現多線任務交織的情形,如果你沒有準備,那可能就很容易被擊倒了。

為了對抗墨菲定律描繪的情景,你會時刻考慮,提前策劃。這樣即使有很多麻煩事情一起出現,你也可以有條不紊地應對自如。

前期的思考可能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克服困難和麻煩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你的人生已經在時時刻刻增加經驗值了,今後再遇到什麽不幸或是困苦,也有能力去應付了。

墨菲定律揭示的是導致不良結果的普遍性,以及人為無法阻絕所有意外的必然性。你可以從這個定律上學會小心謹慎,而不是滿心悲觀,認為禍事必來,就消極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