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效應:鋁為什麽曾經比銀貴

是什麽在決定一件商品的價錢?

我們可以說出很多因素,比方說是知名品牌,或者說其質量好,或者說其用材考究、全手工……這些都與價錢有關。不過,相對來說,是否稀缺是一個決定商品價錢更為重要的因素。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水與空氣對人來說如生命般寶貴,而鑽石屬於可有可無的東西。但因為水與空氣極其多,因而非常廉價甚至免費。鑽石因為極其稀少,價錢便極高。

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1808~1873),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1848~1851)以及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1852~1870)。拿破侖三世是一個喜歡炫耀的人。他常常大擺宴席,宴請天下賓客。每次宴會,他總是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樣子。餐桌上的用具幾乎全是用銀製的,唯有他自己用的那一個碗卻是鋁製品。

為什麽他為法國皇帝,卻不用高貴而亮麗的銀碗,而用色澤要暗得多的鋁碗呢?

原來,在差不多200年前的拿破侖時代,冶煉和使用金銀已經有很長的曆史,宮庭中的銀器比比皆是。可是,當時鋁金屬的提煉技術落後,鋁製品是極其稀罕的東西,不要說平民百姓用不起,就是一般的王公大臣也用不上。因此,拿破侖讓客人們用銀餐具,自己用鋁碗,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和尊嚴。

因為鋁製品少,所以其價值高。在鋁製品充斥滿大街時,誰還會像當年的拿破侖那樣拿它來炫耀呢?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當一件商品非常稀少或開始變得稀少起來時,它相對會變得更有價值。例如同樣一個係列的生肖紀念郵票,如果生肖兔的郵票比生肖猴的少得多,那麽在郵票市場上,前者的售價要高於後者——盡管兩者的麵值一樣。

在經濟學中,把因商品稀缺而引起的價值增長或購買行為提高的現象,稱之為“稀缺效應”。這一點在書畫以及古董收藏市場上尤為明顯,某一個畫家的作品存世量如果比較少,就算其作品質量稍遜,也可能比存世量多的、作品質量優秀一些的價格高。而當一個優秀的書畫家或工藝美術大師逝世,其作品當天就會價值飆升,求購其作品的人會更加熱情。因為他的作品隻會日漸稀缺而不會增加了。

關注和享受稀缺,希望擁有被爭奪物品的願望,幾乎是人的本能。尤其商人、媒體人都可以學會宣傳和製造稀缺,以此來影響人們的行為。不知你是否留意過,很多樓盤在開盤前,開發商總是進行大量廣告轟炸,吸引人們前去看樓,邀請看樓者登記、交誠意金、登記VIP客戶等,有的還張榜公布銷售情況(實際沒有銷售那麽多),形成臨時性缺貨或隻剩少數存量假象,造成僧多肉少的恐慌。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購房者爭先恐後簽下合同,生怕晚一天就被被人搶走了。實際上,很多貌似很搶手的樓盤,一年半載後還有樓房在銷售——隻不過售價在有節奏地漲。

愛馬仕在全球奢侈品中的品牌地位遠高於LV,愛馬仕Kelly包並不是從櫃台賣出的,而是訂購的。訂購一個包從8萬元到20多萬元不等,需要等待4年時間。如此稀缺、難得,加上其本身優質的品質,令Kelly包供不應求。美國的哈雷摩托,走的也是稀缺的路線。而英國產的勞斯萊斯豪車,不僅產量稀缺,而且某些型號的汽車還需要對購買者進行身份審核。如此種種,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令這些商品成了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地步。

在銷售商品時,商家也常常使用“一次性大甩賣”、“清倉大特價”來引誘顧客,並將時間定為“最後三天”。用這種貌似機會難得的策略,促使顧客采取購買行為。而在電腦購物欄目中,推銷者也總是不停地強調:此次優惠隻針對前100個打進電話者,或隻有5分鍾時間。這些小招數其實經不起推敲,但卻總是能起到較好的促銷作用。有不少家庭婦女經常會買一些不實用的商品回家,多半就是被這種“機會難得”的言辭所蠱惑,頭腦發熱抱回家。結果呢,回家之後就一直躺在儲物櫃裏沒用處。現在,你不妨也翻翻你的儲物櫃,看你有多少買回來之後一無用處的商品,借此反省一下自己的消費觀。

雖說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但是作為普通消費者,還是擦亮眼睛,對商家認為製造出的稀缺效應保持幾分理智與清醒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