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帽法

戴高帽法,指的是以切合實際,或者是不切實際的好話頌揚對方,以比較合適的,或某種角度認為是不太合適的物品贈送對方,使對方產生一種友善甚至是受恩寵的好感,進而放鬆思想警戒,軟化對方的談判立場,從而使自己目標得以實現的做法。通常的做法有:

給對方主談人戴“高帽子"。可抓住對方的年齡特征,如年老,則講“老當益壯”,“久經沙場”;若年輕,則講“年輕有為","反應靈活”,“精明強幹”,"前途無量"。這些話或許有切題之處,但作為言者,目的是為了感化對方,減緩對方進攻的勢頭。

個別活動。如單獨會見主談人,邀其赴家宴、拉家常、談個人愛好,把嚴肅的談判空氣“生活化”,使討價還價的氣氛更輕鬆緩和。“宴請”對方主談人,在品名茗,嚐佳肴中體現“好客”或"義氣";在幹杯中塑造"知己"。

《史記》記載,公元前239年,燕國太子丹在秦國當人質,秦國對他很不好,太子丹對此懷恨在心,偷偷逃回燕國,於是秦國派大軍向燕國興師問罪。太子丹勢單力薄,難以與秦兵對陣,為報國仇私恨,打算招納敢死勇士去刺殺秦王。

他以恩惠打動了勇士荊軻,又對一位逃到燕國的秦國叛將樊於期以禮相待,奉為上賓。二人對太子丹感激涕零,發誓要為太子丹報仇雪恨,荊軻力敵萬鈞,勇猛異常,但秦國宮廷戒備森嚴,五步一崗,十步一哨,且有精兵護衛,接近秦王難於上青天。他對樊於期說:“論我的力氣和武功,刺殺秦王不難,難在無法接近秦王。聽說秦王對你逃到燕國惱羞成怒,正以千金懸賞你的腦袋,如果我能拿你的頭,冒充殺你的勇士,找秦王領賞,就能取得秦王的信任,並可乘機殺掉他。”樊於期聽罷,毫不猶豫,拔劍自刎。

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元地方的地圖去見秦王,這兩件東西都是秦王非常想要得到的東西,但他最終未能殺掉秦王,反被秦王擒殺,為後人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壯詩句和“圖窮匕見”的故事。

樊於期之所以能"獻頭",荊軻之所以能舍命刺殺秦王,都是為了回報太子丹的禮遇之恩,誠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也。“投桃報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足以說明“恩惠”對人心感化的巨大作用。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西漢時期從事轉運貿易的商人師史發大財到“7000萬”,成為擁有運輸車輛以百計的大商人。

師史是今河南洛陽人,據傳當時洛陽人很吝嗇,師史尤其厲害,但他對於幫自己跑買賣的夥計卻非常大方,舍得花錢。洛陽的窮人因沒有本錢,無法獨立做生意,隻好到有錢人家當學徒,師史就利用同鄉或宗族的關係去籠絡這些人,經常詢問他們有什麽困難,適時施以小恩小惠,滿足夥計們經濟的、心理的需求,消除與夥計之間的障礙,他還經常鼓勵夥計們以長期在外經營為榮。這一切強化了夥計對雇主的向心力和內驅力,說明“恩”對人的心理效應。談判中,有時也會以同學、同鄉、朋友的朋友等關係去靠近對方、軟化對方。

無疑,戴高帽法可以軟化對方態度,在談判中應善於運用,不過也有注意之處。首先,要抓準有決定權的對象;其次,使用的分寸要得當,否則會弄巧成拙,令人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