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體態語傳遞無聲的信息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通過身體各部分能為人所見的活動來進行表達和交流,也可稱之為體態語或無聲語言。它主要包括手勢、眼神、動作及姿態等,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輔助手段和補充。通過肢體語言的運用及有聲語言的有機結合,能達到“眉來眼去傳情意,舉手投足皆語言”的境地。

話語的主要作用是傳遞信息,而肢體語言則通常被用來進行人與人之間思想的溝通和談判。在某些情況下,肢體語言甚至可以取代話語的位置,發揮傳遞信息的作用。一個有趣的實驗發現:一個人要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他的語言成分隻占17%,聲調占38%,而剩下45%的信息都能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達。也就是說,任何與社會交往有關的事物都可能出現兩種現象:第一,45%的交流是非語言性的。第二,非語言性所表達的影響力要比語言表達性強五倍。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外部表現出來的某種姿態是其內心狀態的外在展示,它依這個人的情緒、感覺與興趣而定。甚至有時候,一個從內心所發出來的姿態,要比成百上千句話更有分量。

美國作家威廉·丹福思曾有這樣一段描述:“當我經過一個昂首、收下顎、放平肩膀、收腹的人麵前時,他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激勵,我也會不由自主地站直。”這段話道出了身體語言對他人產生微妙影響的玄機。即便在你沉默不語的時刻,你的姿態、神情已經在無聲地告訴人們你是誰,並且一定程度地決定了人們將如何對待你。

肢體語言可以塑造或破壞一個人的形象,特別是公眾形象。在演講中,很多成功的人物對肢體語言駕輕就熟,用之傳遞信息,無須語言,形成了他們優雅的舉止。

法國總理戴高樂在發表演講時總是聳起肩,做出要抓住天空的手勢,用來有效地煽動人們的情緒。

丘吉爾首相有一個經典手勢——“V”形手勢。比如他在當選首相的時候,在發表演說的時候,在盟軍登陸諾曼底的時候,在法西斯土崩瓦解的時候,他總是喜歡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一個豪邁的“V”形手勢。現在“V”形手勢已成為世界通用的手勢了。正如他的夫人克萊門蒂娜於1953年12月10日代丘吉爾先生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所說:“在黑暗的年代裏,他的言語以及與之相應的行動,喚起了世界各地千百萬人們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從上麵的事例可以看出,通過身體語言的合理運用、因勢利導,能夠更好地影響和帶動他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增強個人氣場,提高口才能力,其關鍵就取決於你能不能運用恰當、自信的肢體語言,包括恰當的站姿、坐姿、體態、手的姿勢、表情和語調。

身體是無聲的語言,它在你開口說話之前就傳遞出了信息,使人對你產生印象。除了少數身體語言的天才,大部分人對身體語言的把控都來自後天的訓練。訓練肢體語言,意味著矯正一種散漫的壞習慣,養成一種得體、有度的好習慣。對於追求成功的人來說,學會運用肢體語言塑造自己的形象是很重要的。

肢體語言的運用是一項重要技巧。下麵為大家介紹一下肢體語言的特征和象征意義,以便在與人的交流中能夠更好地運用。

1.目光的交流:眼神交流是溝通必不可少的前奏。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不需要說話,僅僅靠眼神的傳遞就能“傳情達意”了。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定要善於利用眼神。如果你想對方對你的印象深一點,你就要看他久一點;如果你想在談判中獲勝,你的眼神必須堅定;如果你想表示對對方有興趣,你要使自己眼睛變亮點。如果你看到這裏覺得累了,你得閉上眼睛,讓它輕鬆點。

2.肢體語言表達情緒:談到由肢體表達情緒時,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慣用動作的含義。

鼓掌:表示興奮。

頓足:代表生氣。

垂頭:代表沮喪。

捶胸:代表痛苦。

擺手:表示製止或否定。

雙手外推:表示拒絕。

雙手外攤:表示無可奈何。

雙臂外展:表示阻攔。

搔頭或搔頸:表示困惑。

搓手、拽衣領:表示緊張。

拍頭:表示自責。

聳肩:表示不以為然或無可奈何。

雙手舉過頭頂:表示暴怒。

雙手往上伸直:表示激動。

雙手枕在頭下:表示舒展。

一隻手托著下巴:表示疑惑。

聳肩、雙手外攤:表示不感興趣。

頷首、雙手放在胸前:表示害羞。

3.身體的接觸: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通過與他人的身體接觸來實現溝通。恰當地運用身體觸摸,可以更好地拉近與對方的距離。比如可以用與對方握手、拍拍對方的肩膀、給對方一個擁抱等方式來表達友好、鼓勵、安慰等情感。不過,在使用人體觸摸方式時必須考慮雙方的年齡、級別、性別、場合等因素,不可隨心所欲、任意妄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