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你的舌頭超出你的思想

古人常說: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所謂禍從口出,就是因為說話太多,不注意自修品行而招致的。我們隻要細心想一想就會明白,為什麽佛像多為口小、耳朵大的形象。這樣的麵部結構恰恰說明一種禪意:小口隻為減少說話的機會,而大耳則有益於傾聽眾生。所以佛耳能容天下煩瑣,佛嘴能禁天下是非。如此,我們也便能夠領會多聽少說者的人生境界了:能多聽者必定智慧高深,而少說者則品行出眾。

在哲學界,流傳著一個蘇格拉底的小故事。它生動地表明,人想要有所成就,請學會少說多聽的習慣。

有一個年輕人,口才非常好,但卻一直無法與他人順暢溝通,並成為人們崇敬的演講大師。他非常不解,於是決定去找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向他請教如何與人溝通並成為演講師。

蘇格拉底熱心地接待了那位年輕人,問他:“你準備問我什麽問題呢?”

為了表現自己的好口才,年輕人便講起自己的生平來。他不但說得特別多,而且完全不給蘇格拉底講話機會。

聽到最後,蘇格拉底已經明白年輕人的問題所在,便說:“你若想要在我這裏得到關於如何與人溝通、成為演講師的答案,就必須繳納雙倍的學費。不然,我不會教你。”

年輕人非常驚訝,說:“你是一個名人,而且受人尊重,為什麽要這樣對我呢?我知道別人向你學習都隻交很少的學費,有的甚至都不交,憑什麽到了我這裏,卻變成雙倍的學費?這太不公平了。”

蘇格拉底看了看年輕人,淡淡地說:“因為我不能隻教你如何演講,還要同時告訴你如何閉嘴,否則你永遠成不了會與人溝通的演講師。”

年輕人聽完這句話,呆若木雞。

希臘的哲人喀隆說過:“不要讓你的舌頭超出你的思想。”而芝諾則說:“我們之所以有兩隻耳朵而隻有一張嘴,是為了讓我們多聽少說。”一個說起話來誇誇其談,不顧及他人感受,甚至不知道如何停下來的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善於溝通的人。因為在他滔滔不絕的時候,身邊人已經產生了厭煩,而他卻身在其中,毫不自知。

另外,說太多的話,必定會暴露自己的內心。這在溝通中是最大的損失。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認為,在與對方進行談判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讓對方多說,而自己主要以聽為主。弗洛伊德認為:“如果你能使別人談得足夠多,他簡直無法掩飾其真實的情感或者真正的動機。如果你十分注意地聽,並對對方說的一切話中所隱含的意思保持警覺的話,你就能把握住對方的秘密。同樣,如果你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思想,如果你不想‘顯示出你的優勢’,那麽最好守口如瓶。”

多說話的人不是聰明,而是對自我內心的出賣。相反,一個少說多聽的人,其智慧注定要超出多說話的人。少說話能讓我們變得更有思想,更能幫助我們在內心修養自我品行,從而少犯錯誤,不惹人厭煩。一個注重聽人講話的人,充分彰顯其成熟、聰明、內斂之相,而一個多聽少說的人,又必定擁有尊重、友好、包容的內心。所謂多聽長智慧,少說修品行,正是如此。

我們要先管住自己的嘴,再學會調動自己的耳朵,用心去傾聽別人。不管到任何時候,聽其言,觀其行都是甄別他人的不二法則。

當然,想要成為真正善於溝通的人,隻多聽少說還不夠,一定要懂得聽的智慧,要明白說的道理。少言可視為多思,因為不說話可以讓大腦多思考。而多聽則要學會善聽,不能什麽話都聽,比如浮誇的無稽之談,無聊的靡靡之音,還是少聽、不聽為妙。若想要讓自己的溝通能力增長,則要多聽先哲之言,多聽無忌之語,不要讓自己“耳朵掉下來變成舌頭”,不要成為他人眼中愚蠢、無德的饒舌之徒。